人飼料時代:三分鐘一餐,效率至上還是人性退場?

01|人為什麼開始吃「飼料」

打工人的午休被壓縮、電梯要等、外賣要排、身體要熬。於是,「若飯」這類以營養配比+熱水沖泡為核心的代餐衝上工位:

  • 3 分鐘沖好,1 分鐘下肚;
  • 一份覆蓋蛋白、碳水、脂肪、維生素、膳食纖維的「標準件」;
  • 不是減肥奶昔,而是把一頓正餐做成粉末的效率解法。
    最初它火在程序員圈,如今滲透到外賣員、客服、編輯、自由職人——本質是:用最少注意力完成進食

02|從狗糧得到的靈感,到人類工位的能量條

創始人用「營養學拆解+工程化配比」重構吃飯:把身體當系統,把進食變 SOP
這條路早有前輩——矽谷 Soylent,把抽象成「可量化的熱量與營養模塊」。中國在 996 的土壤上,讓它成了更大眾的工位續命工具

03|代餐爆紅背後:一場飲食體驗的集體退化

外賣的工業化(中央廚房/料理包/重油重鹽)先把「吃」變得乏味,再把人推向更快、更省事的選擇。當好吃被讓位給省事,代餐成了終點站:

  • 料理包冷凍半成品週末分裝自煮直接喝營養粉
  • 「飯點」不再是喘息,而是被壓縮的流程結點。

04|效率的勝利,也是秩序的加碼

當快速進食成常態,制度就會順勢縮短午休、拉長工作時段。效率不是被個人拿回,而是常常被系統化地再次收割
你省下來的 30 分鐘,往往成了下一個會議。

05|健康與心理:標準化的營養,難複製的滿足

  • 營養上:理論配比長期均衡;膳食多樣性、天然食材中的微量活性物質、腸道菌群友好度,都不是一杯粉能完全覆蓋。
  • 心理上:飯桌的儀式感、社交與慰藉被抽空,進食降格為「充電行為」。長期僅以效率驅動飲食,易出現飲食無聊、社交退縮情緒倦怠

06|理性使用指南(真的需要就這樣用)

  • 把代餐當備胎:開會前、出差堵車、加班趕稿,用「1 /日、連續不超過 3–5 天」的頻度兜底。
  • 別放棄「真食物」:每日至少 1 餐完整食物(蔬菜300g、優質蛋白 1–2 份、全穀雜豆適量)。
  • 讀配料表:少糖少添、看蛋白質克數與膳食纖維含量;避免高糖高油型「甜奶昔」。
  • 週期補充:間歇加入堅果/乳製品/深色蔬果;必要時做微量營養素體檢。
  • 保留儀式:哪怕是一碗熱湯或一份水果,也讓每天有一次「像樣的吃飯」。

07|我們真正缺的不是營養粉,而是被還給生活的時間

代餐本身不邪惡,它只是效率邏輯的終點形態。真正值得追問的,是能否把被壓縮的時間還給休息、社交與真實的飯菜——讓「吃」重新成為人的活動,而不是機器的補給。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AUZCjlWDyY
YouTube
專欄:長江研報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