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不香了:從「國民下飯菜」到年輕人說不
1)為什麼從神壇跌落?
- 價格連漲、價值感下滑:13年間多次提價,單包由「5毛」漲到動輒「5–8元+」,分量與口味創新卻跟不上,形成典型「價格刺客」體感。
- 核心場景瓦解:
- 綠皮火車→高鐵盒飯更有性價比;
- 超市順手購→被電商直播分流;
- 「便宜耐存」的功能,被各類拌飯醬/半成品即食替代。
- 年輕人口味與表達變了:他們買的是「情緒與場景」。爆辣、藤椒、牛肉顆粒、精緻小罐頭,搭上短視頻與聯名話題,遠勝「情懷+鹹香」的單線敘事。
- 渠道結構老化:高度依賴線下流通與經銷商體系,內容電商打法慢半拍;經銷商數量縮、庫存壓力大,終端動銷趨弱。
- 營銷「出圈不出貨」:跨界咖啡、運動補鹽等一次性話題,曝光有了,復購不足,未沉澱為高頻剛需。
2)這不是品類衰亡,是價值錯位
榨菜的「鹹鮮脆」依然好吃,輸在敘事與場景:當韓式泡菜成為文化符號、拌飯醬變成社交道具,榨菜仍停留在「便宜、耐存、下粥」的老口號。
3)傳統品牌怎麼自救(務實版)
- 產品矩陣重做
- 「主食伴侶」線:厚切/大顆料、低鈉減鹽、添加蛋白顆粒(雞胸/豆製品)→把「一口下飯」升級為「一口有料」。
- 「輕零食」線:即食小杯裝、便攜叉勺、一人份拼盤(榨菜+海帶絲+花生米),對標辦公/宿舍。
- 「廚房基礎味」線:榨菜絲×青椒/蒜蓉/藤椒複合料,做「炒麵/拌麵一包搞定」。
- 口味策略:做「極致單品」而非全口味灑網——如「老壇生發辣」「藤椒麻脆」「蒜香脆爽」三拳頭口味,用配方與原料背書把復購拉起來。
- 視覺與包裝:小罐/小杯裝、透明可視、營養嘟嘟(鈉含量、熱量、蛋白纖維標註),讓「好看好拍好帶」。
- 內容電商打法:菜譜短視頻(5分鐘三餐解決方案)、打工人宵夜「一碗飯+一包菜」真實場景,找腰部達人長期共創勝過一次性大聯名。
- 價格體感重建:
- 保留「地板價」基礎款,穩住老客;
- 建立「價階差」:基礎款3–4元、強口味/增料款6–8元,別讓整體定價一刀切。
- 渠道組合:線下便利店做1–2款高周轉爆品;線上旗艦店用「口味拼裝+訂閱補貨」提升留存;社區團購/前置倉包裝成「一餐一包」高頻補貨品。
4)給年輕人的「榨菜新故事」
- 從「窮的時候的鹹菜」→「忙的時候的一口爽」。
- 從「下粥搭子」→「拌飯拌麵/露營便當/加班夜宵的情緒補給」。
- 從「工業鹽味」→「低鈉、少添加、看得見的脆與料」。
5)一句話結論
榨菜不是不行,是講錯話、進錯場。當飯桌語言升級為「好吃+好看+好拍+好帶」,誰能把那口鹹鮮脆說對、做對、送到位,誰就能回到年輕人的碗邊。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LmHyDoUSU
YouTube專欄:長江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