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泡沫為何「一片哀嚎」?張家界大庸古城的百億夢碎啟示錄
投融資邏輯錯亂:圈地比文化更重要
大庸古城原本被寄望成為張家界旅遊的新地標,卻在短短數年內成為「負資產」。從一開始的22億元投入,到後期負債率高達88%,其命運可謂中國文旅開發的縮影。許多所謂「古鎮項目」誕生時,並非為了文化傳承,而是為了土地融資、地產開發與短期政績。資金先到位、樓先起來,文化與內容卻始終空白。
仿古成災:千鎮一面的審美疲勞
走進這些仿古鎮,你會發現無論是在貴州、江西還是四川,場景幾乎雷同。白牆黑瓦、吊腳樓、臭豆腐攤位、民俗演員假扮古人——一切都像是模板化複製。遊客看一次新鮮,看第二次無感,看第三次只覺尷尬。大庸古城也落入同樣陷阱:古建築的靈魂不在了,只剩「假古鎮」的外殼。
商業模式失衡:建設熱鬧,經營冷清
項目剛落成時,人流確實可觀,但幾個月後便門可羅雀。店舖租不出去,招商困難,收益遠不及成本。2025年上半年,大庸古城日均購票人數不到20人,四年虧損7億元。投資人撤資、商戶倒閉,留下的是一片蕭條的街區。這樣的商業模式,注定撐不起如此龐大的投入。
假文化橫行:文旅變成「演藝秀場」
真正的古鎮應該有生活、有居民、有煙火氣。而人造古鎮則驅逐原居民,用演員取代真實生活。古風服飾、民俗表演、短視頻打卡成為主要內容。遊客想找文化,卻只看到商業包裝;想體驗歷史,卻只碰到劇場。當文化被表演化,遊客體驗感崩潰,口碑自然一落千丈。
政績與泡沫:誰在為失敗買單
大庸古城只是冰山一角。全國多地類似項目接連爆雷:桃花源古鎮、官邀古鎮、水系古城等,動輒投資數十億,最終淪為爛尾或「殭屍景區」。背後的買單者,是地方財政與公共資源——原本可用於教育、醫療、基建的資金,被耗在一個又一個空殼項目上。
未來出路:回歸真文化與長期經營
成功的文旅項目,從不是靠「快」與「造勢」,而是靠長期內容經營。例如烏鎮靠戲劇節、沙溪靠原生生活氣息——他們都以真文化吸引遊客,而非假故事。未來的文旅,必須回歸初心:尊重在地文化,注重真實體驗,讓古鎮成為「生活的延伸」,而不是「商業的幻影」。
真正的古鎮不該是PPT上的地產項目,而是時間與文化共同沉澱的結果。當文旅泡沫破滅,也許正是文化真正重生的開始。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YBdtoInuM
YouTube專欄:長江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