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為何「猝死」,而即時零售卻在狂飆?
一、商業模型的硬傷
- 長鏈路+高損耗:產地→幹線→中心倉→網格倉→團長點→自提,任一節點失控就「不新鮮、品質波動」。生鮮對時間敏感,次日達天然吃虧。
- 三高成本疊加:補貼(拉新/留存)、倉配體系(多級倉與二次分揀)、團長傭金(為搶人不斷抬價)。單量一旦回落,固定成本立刻放大。
- 用戶心智不穩:價格敏感但不忠誠,補貼退坡即流失;「明日自提」與當下主流的「即時送到」預期背離。
- 供應側難控:標品少、非標品多(生鮮)質檢、損耗、逆向退換複雜,毛利被消耗。
二、戰略節奏失衡
- 「先鋪面,再優化」的燒錢擴張:以GMV與覆蓋面積為導向,忽視單倉/單區域的健康度與現金流回正節奏。
- 內外部雙壓:同業惡性補貼戰(多多買菜等)+資本市場對盈利敘事的轉向(不再買單長期巨虧換增長)。
- 組織與末端治理成本:團長體系流動性大、標準難統一,服務差異直擊口碑與複購。
三、為何即時零售(半小時/小時達)更順勢
- 短鏈路、少節點:前置倉/門店直出,3–5km半徑配送,新鮮度與時效顯著優勢。
- 高頻高復購:把「臨時性/立即性需求」變成習慣,單客終身價值(LTV)更健康。
- 數據化調度:庫存預測、路徑規劃、動態定價/補貨,攤薄履約成本。
- 品類外延:從生鮮擴到3C/美妝/醫藥/烘焙等,時效價值可貨幣化,廣告與會員體系能變現。
四、對美團的啟示(也是行業共識)
- 停止「規模即正義」:先證明單倉/單城盈利,後談擴張。
- 「體驗是王道」重於補貼:穩定的商品力、新鮮度、準時率與售後,是複購的源頭。
- 供應鏈是生死線:縮鏈路、提周轉、控損耗;非標品標準化、標品結構化。
- 聚焦優勢戰場:外賣/到店/閃購生態協同,讓「到店+到家」形成閉環,提升整體ARPU與廣告變現。
五、供應商與團長能做什麼
- 供應商:減少對「爆補」的依賴,優先接入即時零售、前置倉與商超同城配送;做標品化、品牌化與穩定供貨。
- 團長/小B:轉型同城零售(團購+即配)、社群預售+門店自提,強化私域,別把命運綁在單一平台補貼上。
六、次日達是否還有空間?
- 邊緣化生存:下沉市場、標品為主、價格極敏感的場景(米面糧油/包裝食品)仍可跑,但更像區域性、供應鏈型生意,非全國性燒錢擴張。
社區團購死於「長鏈路+高補貼+弱體驗」的結構性缺陷;即時零售贏在「短鏈路+高頻複購+可被感知的速度與新鮮」。燒錢換規模的時代已過去,能持續創造正向現金流的供應鏈與體驗,才是最硬的護城河。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LtS9L8LVTI
YouTube專欄:長江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