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量販店為何一邊「遍地開花」、一邊「加盟商哭訴」?

一、為何迅速冒起

  • 消費降級+下沉市場紅利:三四線城市與鄉鎮面廣量大,客單低但頻次高,資本看中「農村包圍城市」的可複製性。
  • 供應鏈瘦身降價:直連工廠、砍中間商與入場/條碼/陳列費,加價率由傳統渠道的近80%壓到約36%,價格普遍比超市低20%–40%
  • 組合拳:用「大牌低價」做引流(可樂/礦泉水等透明價品),靠「白牌散裝」賺利(無參照價、毛利更高);高SKU(單店動輒1800+)、快上新、快周轉拉復購。

二、為何「看著熱鬧、實則難賺」

  • 價格戰內捲:同質化極強、門店密度失控,「你6.8折我6.5折」,引流品幾乎無利,真正有利潤的散裝也被迫打折。
  • 高投入、長回收:裝修、設備、首批進貨、加盟/保證金等動輒50–60萬起跳,還有租金與人力;單店淨利被稀釋。
  • 地段稀缺:下沉城市「黃金口岸」有限,租金/轉讓費推高固定成本;沒有強人流即日銷清淡,難覆蓋費用。
  • 品牌與資本的「規模邏輯」:頭部追求市占與估值,允許低利甚至虧損換速度;真正賺到的是供應鏈議價與資本故事,非單店經營者。
  • 財報側寫「薄利常態」:行業龍頭收入高增,但淨利率常年低個位數,甚至出現階段性虧損;加盟商端更脆弱。

三、誰在賺、誰在被薅

  • 品牌/資本:靠規模化採購、去庫存能力、加盟費用與金融/供應鏈條款「吃兩頭」。
  • 上游工廠:快速回款、降低庫存與過期風險。
  • 加盟商:承擔選址、租金、人效、價格戰壓力與現金流風險,最易成為「最後買單的人」。

四、想入場?先過這5道關

  1. 地段模型:步行5–10分鐘可觸達常住人群1.5萬、臨近學校/社區/公交樞紐,對手半徑800米內2家同業;沒有絕對人流,別談零食量販。
  2. 結構毛利:測算「引流品占比25%」「散裝/自有品牌占比40%」「月毛利額房租×3+人力×2」。
  3. 現金流安全邊:啟動資金以外,預留6–9個月現金覆蓋固定費;庫存周轉天數目標<20天。
  4. 供應鏈與權益:鎖定到店含稅到貨價、退換/臨期處置機制、價格保護與區域保護;拒絕「口頭承諾」。
  5. 競對策略:不打「全場長期折扣」的消耗戰,轉向「尖貨引流+高周轉白牌矩陣+社群預售/團購」;經營數據化(日銷、毛利、周轉、損耗、轉化率)。

五、提升單店利潤的實操槓桿

  • 精準商品帶路:透明價大牌做門口第一排,白牌/稱重設計動線二次觸達;週週上新牆+當周Top20榜單。
  • 自有/聯名:做3–5款高復購「店招品」(堅果、果乾、小餅、飲品),包裝標識+檔位固化,毛利守住。
  • 社群與預售:社區群日常秒殺、生日包/月度盲盒、到店自提;提升周轉、降低庫存風險。
  • 動線與體驗:入口三秒價籤、秤重區不擁堵、兒童低貨架;提升停留時長與連帶率。
  • 精算人效:高峰時段靈活排班,非高峰以理貨/直播/社群運營替代「閒置工時」。

六、消費者到底賺不賺到便宜?

  • 真便宜來自「供應鏈效率+選品能力」,不是永久折扣。只拼低價、犧牲品質與信任,最終會反噬。
  • 長遠看,行業大概率走向3–5家頭部寡頭;屆時若提價、品控下滑,消費者利好將收斂。

一句話總結
量販零食店是「供應鏈與規模」的遊戲,而非「誰先開門誰賺錢」。沒有頂級地段、穩定低成本貨源、可持續的高周轉結構與現金流護城河,加盟商極易成為被收割的一方。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4EJKQKTME
YouTube
專欄:長江研報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