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萬億暴雷的來龍去脈(中植系/中植集團)

事件核心

  • 資產體量:鼎盛期號稱撬動約 3.6 萬億 資金,控/參股公司逾 5000 家、關聯 9 家上市公司。
  • 受害面:約 15 萬名 高淨值/中產投資者受影響;法院披露涉及 248 企業合併破產重整/清算流程。
  • 資不抵債:披露口徑稱總資產約 2000 億元、負債本息 4200–4600 億元;屬技術性破產。
  • 刑事化:公安立案偵查,涉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虛構融資等;關聯高管受審/限高消費。

商業模式的真正問題

  • 三角循環
    1. 以信託/定融等工具集資(對客喊 6–12% 甚至更高收益);
    2. 財富公司(恆天、新湖等)大量銷售;
    3. 資金分散投向地產、礦產、光伏、股權等高風險/低現金流資產,再以借新還舊維持。
  • 資金池風險:收益主要靠資產估值與新資金承接,而非穩定經營現金流;外部環境一變(地產收縮、股市走弱、資管新規剎車)即斷裂
  • 高槓桿+錯配:房地產權重上升(多年翻倍),踩中多家暴雷房企;股權投資「炒股炒成大股東」,流動性與退出通道惡化。
  • 營銷與合規灰區:央企背書話術、飢餓行銷、實地考察「戲法」等,強銷高息產品;部分產品通道/備案合規性存疑。

爆雷節點與加速崩塌

  • 創始人離世決策真空:核心人物突然離場,高層頻繁出走、資產轉移傳聞增加,治理失靈。
  • 資管新規落地資金池與剛兌被清理,借新還舊通道收緊;房地產寒冬擴大資產黑洞。
  • 現金流斷裂:產品大面積逾期,推出「以房抵債」等權宜方案難以填坑;最終進入破產清算/重整

對投資者的衝擊

  • 本金難回:多為非標資產,底層處置周期長、折價深;即使清算,回收比例高度不確定
  • 家庭級風險:企業主流動資金、家庭長期積蓄「一筆重倉」進入,導致現金流斷崖
  • 法律路徑:進入破產程序後,債權確權與分配受程序優先級約束,時間長、變數多

這類事件的共性「紅旗」

  • 承諾或暗示高收益(>年化 8%)與「低風險」同時出現
  • 收益來源不透明,更多講「資產故事/估值增長」而非可驗證的現金流
  • 銷售端強推:限時額度、夜間催單、所謂「央企/國資」多層背書但實質穿透不清
  • 資金用途分散、跨多領域(地產+礦產+股權)且缺乏統一風險控制口徑。
  • 產品法律關係複雜:通道嵌套、備案地灰、信息披露稀薄。

如已踩雷,可先做這幾件事

  1. 保全證據:合同、回執、對賬單、路演材料、聊天與催銷記錄、打款流水、產品說明書/風險揭示。
  2. 債權申報:關注破產管理人公告與法院裁定,在期限內申報債權(主體、金額、性質、證明材料)。
  3. 穿透主體:搞清楚你的合同對手(哪家公司)、管道機構、實控關聯,避免混淆導致權利主張失位。
  4. 抱團協同:加入同產品/同標的的投資人名單,利於信息共享、集體協商與投票表決。
  5. 獨立評估:請有資質第三方估值/清收路徑評估,甄別所謂「二次方案」(以物抵債、展期換新)真偽與折價幅度。
  6. 法律顧問:具體走民事追償/破產程序/刑事報案路徑的策略與先後順序,需由律師結合你合同主體與證據強度決定。

風險管理的底線原則(之後怎麼避)

  • 現金流 vs 故事:只投能說清「誰在付現金、付多久、付多少」的資產;盡量避開靠估值與溢價的純故事盤。
  • 分散與限額:單一非標/單一機構不超過總金融資產 10–15%;分散期限與策略。
  • 看穿透披露:要底層名單、抵押/質押物、優先級/劣後級結構、退出機制與風險情境測試。
  • 與監管同頻:資管新規對「剛兌/資金池/多層嵌套」的限制,就是你的風控清單。
  • 對手方盡調:查註冊信息、年報、涉訴、被執行、實控人變更;拒絕只看「牌照/背書」的表層安心。

一句話:凡是把「高收益、低風險、強背書」綁在一起賣給你的理財,多半是在用你的本金成就它的利息與故事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XHOlbycJs
YouTube
專欄:長江研報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