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大戰:日燒十億換來了什麼?
發生了什麼
- 2025年7月,阿里(淘寶散購)、美團、京東開打史上最兇補貼戰:零元奶茶、1分漢堡、滿減到「離譜」。流量暴衝、門店爆單、騎手暴走,平台一度宕機,股價卻承壓;新茶飲板塊借勢上漲。
為何要拼
- 目標不是幾杯奶茶,而是「即時零售」入口(3 兆級市場)。
- 高頻餐飲是引流彈藥:用補貼把沉睡/跨平台用戶拉回來,再導流到生鮮、藥品、3C等更高客單品類。
平台算盤
- 以利換量:外賣單可能虧,但拉新激活、廣告/會員變現、商城复購把賬補回來。
- 物流卡位:誰掌握最後三公里(運力、到店到家整合),誰拿到本地生活的「操作系統」。
代價與風險
- 供應鏈與人力被「極限壓測」:爆單→延時、差評風險飆升。
- 商家「參與=讓利」:補貼常為平台與商家共擔;免配送費、津貼扣款、推廣費疊加,單筆利潤被擠壓。
- 低價心智副作用:補貼退潮後,留存與復購不確定;可能出現「不補=沒單、補了=沒利」困境。
- 監管壓力:要求公平有序競爭,燒錢戰難以長期無限制持續。
為何茶飲股嗨了
- 品類高頻+社交傳播強,享受短期爆量與關注度紅利;但可持續取決於門店消化能力、運營效率與非補貼場景的自然需求。
三家路線圖(簡版)
- 美團:基本盤最穩,強到店到家網絡與算法調度,需守住份額同時提效。
- 京東:用商城體系反哺外賣,40天拉出級別量級,優勢在履約與品控、3C/商超聯動。
- 阿里(淘寶散購):用淘系流量與支付場景重啟「本地生活」,補貼力度大,意在迅速打開心智。
商家應對清單
- 接單上限與「預售節點」管理,避免爆單崩盤。
- 設計「搭售/升級包」撐毛利;用會員券、到店核銷把外賣流量導回線下。
- 精準圈選配送半徑與免運門檻,控履約成本。
- 參與補貼≠盲降價:拉新分層、券包梯度、A/B測試看真實留存。
- 打通多平台與私域,別把生命線交給單一補貼池。
補貼退潮後,誰能站住
- 拼效率(履約、供應鏈、系統韌性)、拼生態(跨品類轉化)、拼體驗(穩定與時效)。
- 最終比的是「補貼把誰教育成了你的長期用戶」。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nJsJpx28o
YouTube專欄:長江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