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鋪王」神話落幕:旺角電腦中心為何涼了?
一句話結論
旺電的敗退,不是輸給同行,而是輸給時代:當電商、消費習慣與城市成本曲線同時改寫規則,單靠「收租+櫃檯賣貨」的舊模型撐不住了。
發生了什麼
- 旺角電腦中心空置攀升,昔日「電子印鈔機」變招租牆;巔峰期曾傳出單月租金進賬約280萬港幣,如今人流稀薄、門可羅雀。
- 「鋪王」鄧成波的代表作從酒樓改造成主題電子商場,90年代把PC普及浪潮吃滿紅利;但在行業迭代中未完成模型換代。
為何會崩
- 結構性需求轉移
- DIY裝機由剛需轉小眾;年輕人轉向筆電與手機,「高算力」場景外移到雲端與行動端。
- 通路被電商降維
- 配件價格透明、無理由退換、次日達,線下成為「只看不買」的體驗場。
- 成本曲線不變、毛利趨薄
- 高租金+高人力對上配件5%~10%薄利,量縮→毛利更薄→再量縮,惡性循環。
- 流量獲取權轉移
- 從櫃檯口碑轉向B站/小紅書測評與KOL種草;線下失去話語權與決策入口。
- 轉型滯後
- 仍以「收租+櫃檯零售」為核心,缺乏體驗化、服務化、社群化與線上整合。
不是孤例:一地電腦城的共性命運
- 中關村、百腦匯、華海/太平洋等相繼轉型或凋敝:空置、改寫字樓/教培/醫療等非科技業態。
- 共同脈絡:品類由「配件為王」轉「整機/生態體驗為王」,而舊型賣場無法承接內容化與服務化需求。
如果當年要自救,應該怎麼做
- 體驗化:標配可試玩/對比/壓力測、MOD改裝展、發燒級Demo間(聲學/顯示/水冷)。
- 服務化:裝機顧問訂閱、資料遷移、以舊換新、延保與本地化維修SLA。
- 數字化:線上同價、門店下單即時配送、會員數據驅動的以人找貨/反向配貨。
- 社群化:聯名攤位、攀升賽、電競聯賽、創客工作坊,把「來一趟」變成「常回來」。
- 業態重構:從「鋪位收租」轉「運營抽成+品牌館」,以內容與活動養流量,而非被動等客。
留給實體的答案
實體零售不是沒戲,而是要換劇本:用「內容×體驗×服務×社群」去做電商做不到、做不好的部分,把門店從交易點變成轉化引擎與用戶關係節點。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XNdC_oUH4
YouTube專欄:長江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