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利浦怎麼走到只剩「牌子」:從歐洲技術燈塔到貼牌批發商

核心結論(先看這裡)

  • 飛利浦的衰退不是「一朝失手」,而是長期多元分散資產切割品牌授權的連鎖結果:製造與研發能力被不斷出清,最後只剩「商標資產」在變現。
  • 輕資產的品牌授權短期「好看」,但品質控制與技術話語權流失,品牌含金量被稀釋;醫療業務本想成為最後堡壘,卻遇到產品召回、行業合規壓力、國產替代加速的三重夾擊。

這些變化,最要命

  1. 從「造東西」到「賣商標」
  • 家電、照明、半導體、消費電子相繼剝離或出售;小家電大面積授權OEM生產。
  • 市面上許多「Philips」標的空調、淨水、空炸鍋、馬桶蓋,實為外部工廠研發生產+貼牌;品牌收授權費,但對品質與體驗的控制力下降。
  1. 醫療最後的「硬核陣地」也被動搖
  • 呼吸機大規模召回帶來巨額成本與信任打擊;三年連虧、累計近30億歐元。
  • 在中國市場,反腐與集採、國產替代(CT/MRI/超聲)加速滲透,中端市場被擠壓,只剩少量超高端設備尚具壁壘,難以撐起整體盤子。
  1. 多元擴張的後遺症
  • 過去「什麼都做」造成資源分散與內耗;管理層頻繁更替,戰略搖擺。
  • 全球製造格局變遷(亞洲供應鏈崛起)使歐洲製造成本優勢消失;營收、排名長期走低

為何授權越做越「空心」?

  • 品牌授權能帶來穩定現金流(特許費)+低固定成本,但一次性提升+長期稀釋常同時存在:
    • 質量問題由消費者直接記在品牌頭上;
    • 供應商分散,產品調性不一,Philips=可靠科技」的心智逐步瓦解
    • 當核心自研能力衰退,品牌難以再用新技術刷新溢價。

為什麼看起來像「慢性自殺」?

  • 連年裁撤與出售核心資產,短期護表現,長期削筋骨;
  • 研發占比下降,創新引擎熄火;
  • 一旦醫療主業承壓,整家公司只剩「牌子+渠道」可賣,護城河迅速變淺。

與消費者有關的三件事

  • 「同一標」「同一質」:不同品類、不同授權方,做工與售後體驗差異大;
  • 高單價不再等於高可靠:選購更要看具體型號評價+維修網點+保固條款
  • 醫療器械端(B端)口碑對C端也會產生外溢影響,信任一旦裂隙,很難回補

如果我是飛利浦,該怎麼補課?

  • 砍「散亂授權」,做少數高關聯、高標準的品類矩陣;建立統一質量治理與黑名單機制。
  • 研發重新聚焦:用影像/超聲核心算法、AI工作流、耗材與服務打造長周期現金流,而非只拼硬件。
  • 在中國落地「在地研發+臨床共創」:針對分級診療場景做可靠、可維、可負擔方案,別只盯金字塔尖。
  • 對外透明溝通召回與整改路線圖:修品牌最重要的是實證,而不是公關。

飛利浦真正失去的,不只是工廠,而是對產品的靈魂掌控。當品牌只剩LOGO與往昔故事,消費者買單的不是榮耀,而是今天的品質與體驗。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TKrOTnvMs4
YouTube
專欄:長江研報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