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茶餐廳的集體失速:從「情懷溢價」到「性價比時代」
01|結論先講
港式茶餐廳(以翠華為代表)在內地的衰退,核心不是一兩次經營失誤,而是場景失效+定價錯位+供應鏈老化的系統性問題。當年吃的是TVB與港風的情懷,如今比的是真材實料、上新速度、社交內容與性價比。
02|關鍵事實速覽
- 連年虧損、關店收縮:收入下滑、內地市場承壓,門店接連撤出多城。
- 利潤結構惡化:食材漲價+租金人力高,倒逼中央廚房與半成品比例上升,口碑與複購進一步下滑。
- 消費者心智轉移:年輕人從「港風朝聖」轉向「健康、輕食、好拍、好玩、好價」。
03|為何曾經能贏?
- 情感紅利:TVB與港片輸出的文化想像,讓「菠蘿油+絲襪奶茶」自帶光環。
- 稀缺與新鮮:早期供給少、體驗新奇,願為「故事與氛圍」買單。
- 中高端定位:門店設計與服務升級,完成從「街坊堂食」→「輕奢餐飲」的溢價。
04|為何現在失靈?
- 定價錯位:把「街頭剛需」包裝成「輕奢溢價」,客單與體驗不對等。
- 產品失真:半成品、預製品使用增多;口味波動、鍋氣消失,與「現做剛出鍋」的內容餐飲拉開差距。
- 節奏落後:上新慢、缺話題,仍倚賴「明星同款/港劇濾鏡」這套老話術。
- 健康趨勢反向:高糖高油招牌(西多士、奶茶)與年輕人「低糖、清爽、蛋白加餐」分道揚鑣。
- 社交內容弱:店裝與體驗難以成為「可拍可傳」的社交貨幣;對比本土網紅餐廳的IP化、劇情化與限定節奏,被邊緣化。
- 供應鏈與效率劣勢:人力密集、出餐慢、成本高;難與新式連鎖的中央廚房、數字化運營對打。
05|行業維度的「港味退潮」
不只翠華:敏華冰廳、肥仔系新派茶餐廳、港式甜品與港式烘焙,均出現收縮與退場。港風文化輸出降溫,本土新國潮、川湘辣味、地方小吃新編與新茶飲,佔據年輕人的注意力與胃口。
06|想續命,該怎麼做?(可執行路線圖)
A. 產品與菜單
- 雙線菜單:經典港味保留(黯然銷魂飯、菠蘿油),新增輕食/低糖/高蛋白線(走地雞蔬盤、低糖凍檸、鮮果燕麥)。
- 高頻上新:6–8週一個小檔期,做「季節限定×地域食材」;例如:潮汕牛肉雲吞、荔枝桂花凍、海鹽檸香雞扒。
- 現炒回歸:門店設「可視化快炒台」,把鍋氣作為內容直播。
B. 價值與定價
- 階梯價:午市快餐(39–49)拉新;黃昏茶點(19–29)增黏;晚市主餐(59–79)保毛利。
- 套餐策略:茶飲+小點心雙拼,提升客單與滿意度。
C. 供應鏈與效率
- 半成品減量、關鍵菜現製;雲吞/叉燒等核心SKU區域工廠日配。
- 前廳智能點單、後廚標準工位與秒表化出餐節拍,15–18分鐘上齊。
D. 社交與品牌
- 在地化敘事:把「港味」從符號化的霓虹轉為城市故事與師傅人物誌;拍得到、講得出。
- 聯名與快閃:與城市咖啡館/劇場/樂隊做「深夜茶檔週末場」。
- 會員分層:早餐卡、打工人晚餐卡、學生夜宵卡,對應差異化權益。
E. 門店組合與區域策略
- 一線核心商場保形象店;二三線走小而美社區店;交通樞紐做高周轉檔口。
- 外賣專屬菜單(耐運、保口感),到家與到店分開定價與包裝。
07|衡量指標(90–180天)
- 來客數+20%,翻檯率≥3.0;
- 新品銷售佔比≥25%,回頭客佔比≥45%;
- 外賣好評率≥98%,投訴率≤0.5%;
- 菜單毛利率提升2–3pct,人工佔比下降1–2pct。
08|一句話總結
港式茶餐廳不是被年輕人「拋棄」,而是被更懂內容、更懂效率、更懂健康與性價比的新餐飲所超越。把「情懷」重新煉成穩定的好吃+持續的上新+能被分享的體驗,港味才不會變成「只屬於回憶的味道」。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uGBxuDBKTc
YouTube專欄:長江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