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聚德的十字路口:當「國宴烤鴨」變成「鹵味小廠」

1)財報打臉:旺季熱鬧,淡季失血

營收3.32億元、淨利僅421萬元,同比暴跌72.47%。表面上春節檔人潮回流,實際是一波流「拍照打卡走人」。高度依賴節假日與旅遊客的「低復購」結構,讓全年像在等過節;旺季撐指標、淡季吞虧損,利潤曲線越跑越薄。

2)地域斷層:主場紅火,外埠啞火

收入七成以上來自華北,北京一地超十億;一離開主場就「賣一只虧一只」。華東毛利率低至2–3%,東北甚至為負。核心原因不是「鴨不香」,而是標準化難、人力成本高、場景與飲食文化錯配:在北京是儀式,在外地變「貴且拘謹」。

3)體驗掉隊:情懷復購

差評高頻詞是價格高、上菜慢、服務弱、份量小。年輕人吃飯決策鏈路已改寫:先刷評分與種草,再比折扣與到手價。全聚德仍把「國宴敘事」當賣點,卻忽略了當代用戶對「效率、性價比、好吃好玩好拍」的三重剛需。

4)轉型失焦:場景上頭、零售分心

砸資本做「空中四合院」「龍鳳成祥」主題店,場景火、利潤不動;顧客拍照多、回頭少,是「高配照相館」而非「高復購餐廳」。同時猛推零售副線:IP萌鴨、鴨脖鴨翅、聯名上架商超與社區小店——副業聲量起、主業心智散,「我是國宴還是零食?」變成消費者的困惑。

5)老字號的三個結

  • 結:把「一次性儀式感」捆住了「高頻剛需」。仍用旅遊經濟邏輯做本地餐飲生意。
  • 破:打散高客單單點儀式,做「城市日常版烤鴨」。把烤鴨從典禮菜,降維為「午晚可吃、多人可分、外帶可行」的日常主食選項。
  • 立:以產品力與效率重建心智,而非靠裝修與副業刷存在。

6)可落地的五步打法(聚焦主業,快刀見效)

  1. 雙平台產品
    A
    線(傳統儀式):保「堂食片鴨+三件套+桌邊服務」,做精做穩;
    B
    線(日常快供):小規格半鴨/四分鴨、即切即襯、標準化餅醬蔥,15分鐘上餐,堂食/外帶同價同包裝。
  2. 價格階梯重構
    199–259
    元「城市日常鴨」、299–399元「家庭分享鴨」、499+「節慶禮遇鴨」。會員價格與到店券打通,杜絕「門店正價、線上骨折」互相打臉。
  3. 出餐效率戰
    中央廚房預處理+門店「最後5分鐘」火候;片鴨工序模塊化,將關鍵手藝收斂為3–4個可培訓節點;看板化SOP,把上菜時間從30–40分鐘壓到12–15分鐘。
  4. 場景再定義
    從「旅遊打卡」轉「三餐使用」:
    工作日「雙人半鴨+兩素」工作餐;週末「親子四分鴨+小份熱菜」;夜宵「脆皮鴨夾餅+精釀」。動線與菜單都要按三類場景重排。
  5. 零售回歸配角
    只保留與主業強關聯的「烤鴨延伸」SKU(餅、甜麵醬、鴨湯即熱包、冷鏈半成品),砍掉與烤鴨弱相關的「全品類鹵味」。零售櫃改名「把北京味帶回家」,服務主線,而非喧賓奪主。

7)服務與口碑的即時修復

  • 把「10%服務費」改為「服務打分返券」,讓顧客感知到服務與價值的等價交換。
  • 公開「出餐時長實時屏」、投訴48小時閉環與補償機制,建立可見的誠意與秩序感。
  • 開放「後廚/片鴨透明窗口」,讓手藝變內容,內容變信任。

8)品牌敘事更新:從「國宴」到「北京的日常」

把口號從「不吃全聚德等於沒到北京」換成「把北京的日常烤鴨,做給每天的你」。用短內容講三件事:火候、片功、餅醬;用數據講三件事:上菜時長、回頭客占比、差評關鍵詞下降。少些情懷自述,多些可驗證的體驗承諾。

9)關鍵KPI12個月內)

  • 單店翻台率3.0(核心商圈),出餐中位時長15分鐘
  • 回頭客占比提升至35%+;外帶/外賣占比提升至25%+
  • 華東/華南新機型店毛利率達10–12%,杜絕「賣一只虧一只」

老字號不是博物館藏品。守住手藝與底味,把儀式感做成可複用的效率,把國宴變日常,把一次性打卡變三高(高頻、高評、高復購)。當全聚德先回答「我是誰、為誰服務、用什麼贏」這三問,鴨,才有再飛一次的可能。

YOUTUBE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eEXOuyUops
YouTube
專欄:長江研報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