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中的耐克:當「Just Do It」遇上「國潮當道」

一、44% 的觸底:中國從增長引擎到壓艙石

最新財報裡,耐克全球營收下滑、淨利腰斬,而大中華區收入暴跌成為最大傷口:電商、批發、直營「三殺」,70 億缺口一眼望不見底。過去十餘年,耐克把中國當作創新與增長的試驗田;如今,它卻成了拖累全球敘事的「壓艙石」。

二、產品與價格:當 1299 遇到 399

逛過門店的人都懂:貨架上充斥十年前的「老朋友」——AF1DunkAJ,真正的新設計往往買不到;結帳時 1299 元的跑鞋,隔壁國貨 399 元就能兌現 80% 體驗。當「功能同等」+「價格腰斬」變成常態,品牌溢價的天花板就不再神聖。

三、戰略誤判:DTC 不是萬靈藥

耐克全力轉直面消費者(DTC),砍經銷、做 App、拉數據閉環——理論漂亮,落地失速。中國零售的螺旋槳在直播、生態化內容、全渠道秒殺上高速運轉,本土品牌在抖音/天貓/小紅書「種草轉化復購」一氣呵成;耐克的套路卻像 2008 年的介面與節奏。

四、國貨的「三板斧」

技術追平(甚至局部超車)+ 價格優勢 + 本土情緒價值,構成了國貨的核心增長飛輪:

  • 技術:碳板、緩震、鞋面材料迭代密集,「專業跑」從小圈層走進大眾賽道。
  • 供應鏈:開發週期更短、回應更快、尺碼與鞋楦更貼合國人體感。
  • 情緒價值:從「中國李寧」到「國家隊同款」,敘事能量直接落到選擇動機上。

五、品牌心智的位移:從「白月光」到「我更懂我」

新疆棉風波、體育事件與地緣情緒疊加,加速了年輕人「去神化」。面子邏輯讓位性價比與文化認同——「好穿、划算、好看、我方文化」成為新四要素。耐克還在講運動員與競技榮耀,本土品牌已把體測、通勤、露營、馬拉松打通成生活方式。

六、庫存與創新:甩貨救不了品牌健康

大促清庫存換來的是毛利走低與價格體系失序:高端用戶對「高價低值」反感,入門用戶等下一次更低價。更難的是,新爆款乏力——當年度話題仍被老款承擔,創新敘事就會變輕。品牌需要的是「能打的下一雙」,而不是再一輪「同款不同色」。

七、耐克在中國的自救路徑(務實版)

  • 產品矩陣:用 12–18 個月做一條「中國專屬」跑鞋平台,兩端拉開——專業性能線 + 都市通勤線;把楦型、材料、配色決策權下放中國團隊。
  • 定價體系:重建「真實階梯」——別讓線上五折與門店正價互相打臉;以會員階梯權益替代粗暴打折。
  • 內容與渠道:把「運動員敘事」變成「用戶敘事」——跑團聯運、城市 PB 榜、體測/通勤/露營場景共創;直播團隊本地化 KPI:轉化、返購與社群留存並重。
  • 供應鏈:縮短開發回補週期,建立「中國快速反應」小型產線池與柔性排產機制。
  • 社會情緒:在文化議題上「少說、快說、說清楚」;把公益與青少年體育從 PR 項目,升級為長期品牌工程。

八、從「Just Do It」到「Just Understand It

耐克仍有底子:龐大的專利庫、跨品類運動資產、全球粉絲與品牌資本。但在中國,要贏回鞋櫃,先要讀懂一代人的選擇題——技術以外,還要速度、真誠與共情。
當國貨把「好穿 + 好價 + 好看 + 好故事」組成標配,巨頭要做的不是回頭看巔峰,而是拿出下一雙讓人願意不打折也買單的鞋。跑不動的,不是跑道;是節奏。

YouTube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TcT7ZZbzE
YouTube
專欄:長江研報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