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行業的斷崖:從中產夢想到客廳閒置,音樂的榮光去哪了?
昔日榮景:鋼琴成為中產的「敲門磚」
曾幾何時,鋼琴是每個中產家庭的標配。客廳裡擺上一架琴,既是教育投資,也是身份象徵。從80年代政策鼓勵藝術特長生,到2000年代朗朗走向世界舞台,無數家長相信「學琴」能讓孩子在升學中脫穎而出。
那時候,一台四五萬元的鋼琴、一節一百多元的課、一次又一次的考級,構成了無數父母「望子成龍」的日常。2013年,全國鋼琴學習者突破四千萬,鋼琴成為中國孩子的「必修課」。
夢碎時刻:政策退潮與消費降級
然而,隨著教育部自2018年起取消藝術加分,鋼琴從「升學神器」變成「興趣選修」。
2025年的現實冷得刺骨——一年間倒閉7000家琴行,新琴銷量暴跌五成,二手市場堆滿低價轉售的鋼琴。
以往的民營龍頭海倫鋼琴,營收僅剩1.59億元、虧損近1億元,創始人陳海倫更以5億套現離場。鋼琴,這個昔日的貴族玩具,終於迎來中產退潮的報復。
轉型求生:老年市場與「租琴時代」
當年輕家長不再掏錢,新的客群卻意外出現——老年人。
2023年購琴人群中,38%為60歲以上長者,比前一年暴增四倍。他們有時間、有積蓄,想彌補年輕時的遺憾。
與此同時,鋼琴行業也開始尋求B端出路。越來越多社區與學校選擇「租賃+課程」方案,共享琴房、月卡模式興起。只是,這不再是一門靠賣琴賺錢的生意,而是薄利長線的服務行業。
科技救場?AI與智慧鋼琴的豪賭
面對行業低谷,新掌門人帶來了科技概念。AI智能鋼琴、智慧教室、語音教學與自動評測系統被寄予厚望。
未來的課堂,也許老師能遠端監測學生指法,琴鍵錯音自動糾正。
但現實是殘酷的:成本高、轉型慢,AI再聰明,也救不了一個需求萎縮的市場。
最後的旋律
當政策紅利消失,當焦慮冷卻,鋼琴不再是升學的門票,而是對音樂純粹熱愛的試煉。
它從中產的榮耀變為客廳的擺設,從資本的寵兒成為時代的倖存者。
真正能讓鋼琴再次鳴響的,不是考級證書,也不是智能科技,而是那份願意為音樂本身付出的耐心與熱情。
YouTube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6HeAEJ5O5A
YouTube專欄:長江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