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闖IPO的老鄉雞:62.88億營收、1600+門店,能否端穩「中式快餐第一股」的湯碗?

從土雞到快餐帝國:一條「養到賣」的閉環

老鄉雞的底層護城河,不是一碗情懷,而是從養殖場、中央廚房到配送中心的一體化供應鏈。自營養雞場、48小時急速配送、可溯源食材,讓其在原料、品質與成本上同時鎖定優勢,形成高周轉與穩毛利的基本盤。

「低價高頻」的對時代回應

在餐飲寒冬與價格戰席捲之下,老鄉雞反向降客單:直營店人均由29.7元降至約27–28元,換取更高翻台(直營約4.8/日)。以「雞湯、家常菜、快出餐」對標打工人「管飽、便宜、穩定」需求,成為「第二食堂」型剛需品牌。

直營轉加盟:輕資產擴張的代價

三年加盟店數量近「7倍速」放大,並把部分直營店改簽為加盟店,加速規模外延與資本效率。但數據已顯示副作用:加盟店日銷、翻台、毛利均低於直營,個別門店出現品控與口味波動風險。當擴張節奏快於監管半徑,品牌一致性即被壓縮。

為何還要五闖IPO

其一,增速放緩且現金流承壓,供應鏈升級與全國化需要「長錢」。其二,區域偏科明顯,華東高密度、外區滲透尚弱,上市融資意在補齊空白市場、拉平單店模型差。其三,行業窗口期——資本市場正在重估連鎖餐飲的現金流與複製力,搶位「中式快餐第一股」具標杆效應。

香港消費者看什麼:可複製的「穩」與「準」

對香港市場的啟示並不在於單品,而在於模型:

  • 供應鏈「穩」:冷鏈密度與加工前置,決定口味一致性與食安信用。
  • 產品「準」:少而精的菜單、快出餐與標價清晰,才是高峰時段的真效率。
  • 門店「控」:加盟擴張必須以SOP與飛檢為先,否則規模越大,口碑越薄。

風險清單:這碗雞湯「會不會淡」

  • 品控內耗:加盟佔比提升,若監管不及時,將稀釋品牌信任度。
  • 區域天花板:華東外市場滲透慢,地方口味差異對「家常標準化」提出更高要求。
  • 價格戰疲勞:長期以價換量壓縮毛利,需靠供應鏈效率與單店運營拔高來對沖。
  • 估值與資本預期:若募資規模低於計劃,供應鏈擴容與新店開發節奏恐需調整。

能不能成為「中式快餐第一股」?

老鄉雞的勝負手,不在「再講一次雞湯的故事」,而在三件硬事:

  1. 把直營標準複製到加盟端(稽核頻率+損益掛鉤);
  2. 用數據提升菜單效率(時段結構、動銷排名、毛利梯度動態調整);
  3. 在新城市先做密度再做聲量(物流半徑內做深網點,而非點狀撒網)。
    若這三步落地,IPO只是時間問題;若失衡,規模會先於口碑透支。

雞湯要濃,還得火候與耐心

資本能放大速度,但不能代替火候。當年凌晨踩著寒潮收雞蛋的執拗,是老鄉雞穿越週期的真正底色。下一程,唯有把「供應鏈效率」與「品控一致性」煮進每天的那碗湯裡,這個品牌才熬得久、走得遠。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5sNAh6zHL0
YouTube
專欄:長江研報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