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五星酒店下凡擺攤:一份早餐,撐起寒冬裡的「活法」

「雲端」走到路邊,排隊買粥買粉的清晨廣州

清晨7點,淘金路地鐵口前排起長龍:8元皮蛋瘦肉粥、5元油條、4元生肉包——標著五星酒店出品,卻是「街坊價」。花園酒店的炒粉炒麵約10元,豆漿現磨,常常未到9點已售罄。還有26元盒飯「四菜一湯帶水果」,與堂食人均數百形成鮮明對比。

集體下場賣餐,從廣州蔓延到全國

鄭州永和伯爵國際酒店賣包子2元、麻辣鴨頭6元、小龍蝦38/斤;成都、杭州、濟南多家高星酒店門口開出便民攤位,菜盆成排、主廚現裝。起初「新鮮感」帶動日營收破萬,個別高峰衝到六萬,但熱度回落後,更多酒店回到「賺辛苦錢」的現實。

為什麼五星級也要擺地攤?

高端酒店的傳統支柱同時轉弱——公務與會議消費收縮、婚宴需求下滑、酒水營收斷崖;五星資產在房地產退潮後變得沉重,出租率與房價承壓。供給端則長年擴張:從客房到民宿,供過於求拉低整體價格帶。當「牌面」不再兌現現金流,「走出去」成了活下去的務實選擇。

便宜是不是解藥?口碑告訴你答案

「方便、實惠」是共識,但也有消費者吐槽:部分菜色工業化痕跡重、口感一般、露天擺放有食品安全隱憂。日入一到六萬,毛利難覆蓋人工與時間成本——擺攤更多是「以量止血」與「引流曝光」,而非長久解法。

從「五星招牌」到「市井煙火」,價值在哪裡

對酒店:盤活閒置人手與設備、消化庫存、建立社區口碑與私域;對市民:一線廚房標準下的平價餐,通勤半小時內可得。當中產消費趨於理性,「高質低價」比「高堂厚宇」更能換來實單。

能撐多久?市場會很快給答案

擺攤是一道「臨時梁」,不是永久的天花板。熱度褪去後,決勝仍在本業:客房體驗、宴會內容與本地化服務。如果只是把堂食菜改成外帶盒,難以形成復購;若能把「酒店標準+市井效率」固化為可複製的窗口或夜市檔期,才有機會跑出模型。

給酒店行業的三個活路啟示

  • 場景再造:把宴會從「排場」變成「內容」——小型慶典、親子主題、社群聚會,分時段菜單與價格梯度匹配不同客群。
  • 在地深耕:結合本地食材與手作市集,把「擺攤」升級為常態化社區市集/夜檔,形成週期性人流與品牌黏性。
  • 數據驅動:私域社群預售、預點單與取餐時段化,讓後廚生產計劃從被動跟單變成主動控損,提升每一次出品的一致性。

煙火不是降維,是回到餐飲本質

五星酒店擺地攤,看似「放下身段」,本質是向消費者靠近——用可負擔的價格、看得見的出品、可預期的品質,換回信任與現金流。活下去是硬道理,但要活得久,還得把煙火氣變成穩定的產品力與場景力。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Id5xV2ERA
YouTube
專欄:長江研報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