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失速:閉店清倉與定位之困,為何不再打動中產?
門店收縮:黃金商圈相繼撤點
近期多地門店貼出「最後營業日」與清倉告示,北京世貿、國瑞城,上海正大廣場、浦江歡樂天地,寧波、濟南、長沙、蘇州等店先後退場。部分店員稱,同城新店分流客流、商圈人流轉弱,品牌以「經營效率」為由作結構性關閉,同步以6–8折出清,個別服飾再疊加折上折。
高價形象疊加品質口碑壓力
從絲瓜絡、筆芯、羽毛球到指甲鉗、碗盤,定價長期被吐槽「貴」;同時消費者在社交平台質疑耐用度與做工(如行李箱把手、衣物易損、不鏽鋼盆掉漆等),監管處罰紀錄涉及產品不達健康安全標準或標識不全。當價格與品質同時受審視,「性價比」印象走弱。
本土對手追擊:審美可複製,價格難守住
名創優品、網易嚴選等以相近審美、更低價格與快迭代供應鏈佔據心智;新品牌持續湧現,選擇大幅增加。昔日「無Logo的好產品」敘事,難以單靠氛圍轉化為穩定復購。對重視實用與耐用的香港與內地消費者而言,材質、做工與售後更具決策權重。
擴張回望:從日本平價到中國高速成長
品牌1980年創立於日本,以「簡化工序、低價與樸素設計」打動本土市場。2005年進入中國後,憑極簡美學與門店體驗快速擴張,至2019年內地門店逾250家,2024年累計超400家,中國成為僅次日本的關鍵市場支柱。
自救路徑:多輪降價、本土化與渠道微調
2014年起多次降價,部分品類累計降幅達50%;2019年起加速本土化,從設計、原料到製造更貼近在地供應鏈,並將旗艦店策略延伸至社區型門店以控成本、拓覆蓋。近年直營與電商端銷售有階段性改善,生活雜貨與個護品類帶動較明顯。但密集促銷的副作用是品牌稀釋,若無材料與工藝的可感知升級,降價難以長效拉動口碑。
香港讀者關注點:回歸「好用且不貴」的可驗證價值
— 產品力要可見:材質、做工與售後的體感提升,勝過抽象「極簡」。
— 價格要可比:海內外同款價差縮窄且透明,避免「資訊差定價」。
— 體驗要有內容:不僅是木質與暖光氛圍,更需功能創新與收納細節,對應港人狹小空間的實際場景。
關鍵抉擇:生活方式溢價,還是「無品牌的好產品」
極簡不再自帶光環,MUJI若要重獲中產青睞,需以「耐用度+合理價格+穩定售後」重建信任。當審美被快速複製,真正不可替代的,是長期可感知的品質與服務。對於已更務實的消費者而言,極簡可以安靜,但價值必須清楚。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JR62I5guzI
YouTube專欄:長江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