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塊9風暴襲港?120萬家餐廳陷入「極致性價比」內卷 快餐業一夜回到十年前

漢堡王點燃9.9元引線 價格戰蔓延全賽道
今年內地餐飲價格戰全面爆發,「9.9元」「8.8元」標語鋪天蓋地。連一向走中高端路線的漢堡王,也把多款招牌漢堡拉到9.9元,宣稱是「史無前例」的長週期、無門檻促銷。此前,肯德基推9.9元指定堡、麥當勞做10元兩件、德克士天天9.9,地方品牌更把價格卷到「三個漢堡9.9」。看似熱鬧,背後其實是以價換量的生死戰:漢堡的成本是咖啡的22.5倍,9.9元幾乎不可能盈利,真正圖的是滲透率與長期心智。

一分鐘開0.78家、一分鐘倒1.09家 數據揭示殘酷洗牌
行業表面繁榮,實則「高開店、高倒閉」並存。近一年淨增長為負,快餐業以「分鐘級」速度洗牌:新店不斷湧入,老店同步退場。頭部仍在擴張(如黃燜雞、拌飯等品牌快速開店),更多中小商戶卻被迫跟價,利潤被吞蝕,最終難以為繼。對香港餐飲從業者而言,這場內地「低價革命」將快速外溢:同質化越高,價格越透明,靠「地段與宣傳」吃紅利的模式將被壓縮。

「回到十年前」的低價 不是終點,而是效率起點
9.9元成為入場券,品牌真正比拼的是效率——出餐標準化、翻台速度、供應鏈議價力與全時段運營能力。綜合型玩家靠早餐到夜宵「全場景」攬客,以品類組合抬高客單;大單品玩家則用極致爆品與標準化把時長、損耗、人工壓到最低。運營效率相差1%,淨利潤就可能拉開10%差距——這才是低價時代的核心邏輯。

現炒鍋氣 vs. 預製標準化 走向「透明混合」
價格戰逼出一個現實:單靠現炒或單靠預製都難長久。消費者不要被蒙在鼓裡的「假現做」,也不願為品質讓步;品牌開始走「半預製+門店調味」的中間路線——用中央工廚與定制食材確保穩定與成本,再在前場補足風味與體驗。誰能把流程透明化、把標準化做得好吃不「工業」,誰就能在低價中留下口碑。

為何頭部敢打低價,而中小店更難撐?
低價只是一個行銷入口,真正能撐住的,是供應鏈與規模。頭部靠集中採購、中央廚房與數據化排班,把成本一路打穿;中小店若盲跟價格,沒有後台效率支撐,只會「人越忙越不賺」。因此,低價不是通行證,而是篩選器:把效率差的先淘汰。

「噱頭大於實質」的風險:口碑與安全不能被犧牲
以價換量的另一面,是部分企業靠縮水、降標、甚至放鬆食安來「扛成本」。短期流量或許能來,長期卻會反噬品牌——增收不增利、客訴上升、再加一次平台或社交媒體的負面放大,足以讓店鋪「一夜清倉」。低價時代,守住底線比以往更重要:原料可精算,但標識要透明、食安要可靠、服務要達標。

香港市場的三個提醒

  1. 低價會來,但未必長留:9.9元是教育市場與換心智的手段,不是長期定價。港店若盲目跟價,需先盤清「供應鏈人手翻台」三件事,別把現金流燒在噱頭上。
  2. 做減法,選位置:綜合型與大單品正在分化。若無力全時段,就把招牌打成「一招制勝」並把標準做到極致,減SKU,強戰鬥力。
  3. 把「體驗」當成本項管理:低價時代,體驗是唯一能長期溢價的籌碼——動線、等位體驗、菜單設計、取餐效率、座位翻台,全部要量化到分鐘。

最後的話:9.9元不是答案,是「問卷」
低價戰不會停,但會分出答案:誰能在低價與價值、預製與現場、效率與人情味之間找到最優解,誰就活得更久。對消費者而言,便宜不是唯一標準;對餐企而言,透明、穩定、可複製的效率,才是下半場的護城河。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GxKSFwqxSE
YouTube
專欄:長江研報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