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假門面」+幽靈外賣為何橫行?

你最需要的——防坑 10 招(快收藏)

  1. 看「門頭照」細節:招牌字不對齊、玻璃反射缺失、人影糊作一團、同一視角反覆出現,多半是AI或拼圖。
  2. 查「位置信息」:複製店址到地圖街景;看是否真有該門頭、是否在居民樓/工位式寫字間。
  3. 看「營業資質」:合規店會展示《食品經營許可證》、主體名與店名/地址一致;留意「一證多用」(同號多店)
  4. 菜單一致性:圖片華麗但SKU極多、口味橫跨多國菜,且出餐超快=高度標準化/料理包倉。
  5. 評價結構:刷單常見短評高星、同一語氣模板;重點讀「中評/差評」的細節(發票、異味、異物、包裝滲湯)。
  6. 時間軸:新店卻標「老字號」、一週內暴增數百評、歷史照片全是最近上傳=可疑。
  7. 售後反應:正規店會主動追溯、開具發票、提供監控/處理流程;敷衍+秒拉黑=紅旗。
  8. 價格邏輯:同片區同品類均價 3545,某店長期 19.9 且「滿減疊加到離譜」=用補貼砸排名。
  9. 配送半徑:遠距離也顯示「30 分鐘達」+大單量,可能是中心倉式「熱鏈分發」。
  10. 追問三件事(私訊商家/備註):是否可提供當日留樣照片?鍋底/醬料廠商編碼?可否自取看後廚?——能秒給證據的更可信。

點外賣的「更安全」打開方式

  • 優先「可自取」與「可堂食」的店:至少存在真實門面與後廚。
  • 點「擅長於外賣」的菜:燉煮、湯飯、咖喱、焗飯、拌類>酥脆現炸、爆炒講鍋氣。
  • 卡「尖峰外」:高峰期為趕時效最易出錯;提前/錯峰下單。
  • 留樣習慣:出現異常(腥酸味、嘔吐腹瀉)先拍照留樣、保留包裝與小票。
  • 家有老人小孩孕婦:避免生冷半熟、長時間室溫配送的產品(沙拉、生魚片、半熟蛋等)。

一旦踩雷,怎麼舉證更有用

  1. 保留:訂單、聊天記錄、開封照片/視頻、剩餘樣品(冷藏 424 小時內)。
  2. 拿三碼:門店展示的「食品經營許可證號」、外賣訂單號、包裝生產批號/廠商碼。
  3. 先走平台通道:投訴選「虛假宣傳/食品安全」,上傳證據;同步要求平台核驗實地與資質。
  4. 地方市監 12315/食安平台:描述「一證多用、虛假地址、堂食照片造假、疑似黑作坊」,附三碼與定位。
  5. 出現食安傷害:及時就醫診斷證明檢驗報告走索賠/行政處罰流程。

為何會這樣?(超簡版)

  • 平台排序看「轉化率、活動、穩定度」等運營指標,非「好不好吃」。
  • 補貼戰壓低客單與毛利,逼商家用最低成本的「中央倉+料理包」模型。
  • AI 降低造假成本:幾十元就能做出「百年老店」視覺資產。
  • 審核滯後:先氾濫、後治理是常態,存在窗口期。

給平台/商家可落地的「止血」動作

  • 平台:強制「地理驗真」與「實拍校驗」(EXIF/短視頻巡檢/定期抽查)、資質地址定位三一致;對「一證多用/異地配送中心倉」設紅線與公開處罰清單。
  • 商家:如用預製/中央廚房,請「主動標示 + 對價合理」;上傳可追溯批次與留樣制度,反而提升信任與複購。
  • 城管/市監:針對居民樓「熱廚生產」與油煙/消防隱患做聯動檢查,建立區級黑名單共享。

點外賣不是賭運氣。認證地址與資質、讀「中差評」、看價格邏輯與配送半徑,能避開八成坑。預製不是原罪,「假門面+黑作坊」才是。把知情權、選擇權與證據握在自己手裡,「毒外賣」就很難把你當韭菜。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4nay4v_ls&t=23s

YouTube專欄:長江研報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