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鍋大逃殺:一年30萬家熄火,為何連海底撈也撐不住?

火鍋,從全民最愛到集體「退燒」
過去十年,火鍋是內地餐飲的流量之王:聚會、加班後慰勞、節日家庭餐,一鍋走天涯。2024年卻迎來寒冬——行內統計一年倒閉約30萬家餐飲,其中火鍋店首當其衝;多個知名品牌關店、收縮、股價重挫,翻台率與利潤齊跌。表面看是消費降級,深層是三股暗流同時發作:同質化嚴重、成本高企、場景被快餐與外賣瓜分。

為何「卷到最狠」的火鍋先倒下?
1
)同質化無解
火鍋的核心不是廚藝,而是供應鏈與服務。湯底、蘸料、菜盤愈趨標準,難以做出決定性差異。當年靠「服務劇場」突圍的品牌,也被同行快速複製,紅利消失。

2)成本與週期的雙殺
高租金、用工、人手荒,疊加原材料波動,使高客單的中端火鍋承壓最大;翻台一降,現金流立刻吃緊。為保客流,行業被迫打低價戰——毛利被腰斬,惡性循環。

3)正餐場景在收縮
社交與商務宴請降頻,辦公區與商圈餐飲的流量斷層明顯;同時,外賣與平價快餐截走了「解餓型」需求。火鍋既非極致便捷,也非高端體驗的必選,自然承壓。

4)小火鍋的錯位內捲
巨頭下場「做快餐化的小火鍋」,客單壓到四、五十元,表面火熱、實則難賺;新入局者被價格與供應鏈碾壓,老玩家也被拉低利潤中枢——整條賽道一起變薄。

為何「不想消費」?不是錢包空了,是心空了
今天的食客更講「值不值」而非「能不能」。排兩小時、花七百一千,只換到標準化菜盤與套路服務,情緒價值、社交體驗感與「只此一家」的記憶點都在流失——結果是「能不去就不去」。

火鍋品牌的生死分水嶺:四個關鍵調整
1
)從「服務戲法」回到「產品錨點」
把湯底與核心食材做深做透:鮮物直送、限定產區、季節口味;公開溯源與每日新鮮標準,用可驗證的品質取代口號。

2)兩套菜單,兩種節奏
「快省線」:午市/工作日,用小份量、套餐化與預製友好菜品提升周轉;「慢享線」:晚市/週末,保留現切現涮、桌邊服務與限定鍋底,給足情緒價值。

3)價格體系重構
把「等位、區位、檔期」變成透明的差價因子;以「人均×時長」模型核算目標毛利,避免以單純降價換客流的自殺式競爭。

4)把外賣當第二戰場,但不做「堂食的影印版」
推出專屬外賣鍋底、到家蔬菜盤與「一人食」組合包,做好復熱指引與質控,建立獨立口碑,而不是把堂食縮小打包。

香港讀者的「踩店」指南(精簡版)
・要鑊氣:選可見後廚、有現切現涮區的店,願意讓你等一會的,多半更有誠意。
・要性價比:選午市時段、雙人/家庭套餐,避開週末晚市溢價。
・要體驗:看「限定」與「桌邊服務」是否真做事,而不是流程表演。
・用腳投票:對預製賣手藝價說不;誠實標示、對價合理的,值得複購。

火鍋不會消失,但會「變回本來的樣子」
火鍋的靈魂在味道與人——不是在甩面與生日歌,也不是在9.9元的噱頭。當泡沫退去,留下的會是兩類店:一是把品質與體驗做到位、願意為「只此一鍋」負責的;二是把「好吃不貴、快速飽足」做到極致的。其餘,終將被淘汰。

最後想說
市場的寒潮,其實是對虛胖的清場。對食客而言,少排長隊、少被情緒收割;對商家而言,回到「好吃、放心、值得」——這才是火鍋的出路。

結尾小標題|從內捲到內功:讓一鍋回到一城的煙火
當品牌停止表演,開始把湯底與食材說清楚,把價與體驗對上號,把快與慢分開做——我們就會再次為那鍋熱氣與辣香買單。火鍋,應是一城人的共同記憶,不是價簿上的短暫流量。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25dnMVL0e8
YouTube
專欄:長江研報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