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席捲香江:60%餐廳中招?從米飯到叉燒都變「標準味」,茶餐廳的鑊氣還回得來嗎

一分鐘上桌的代價
近年內地連鎖密集登港,從茶飲到麻辣燙再到酸菜魚,點單後「一兩分鐘就上桌」成為常態。可上菜越快,味道反而越單一:菜不脆、肉不鮮、少了剛起鑊的香。網民更爆出外賣「咕嚕肉DIY」、連鎖店菠蘿包源自內地工廠、甚至有餐廳連白飯也用預製。效率贏了,煙火味卻在退潮。

數字與現場:預製已成公開的秘密
本地供應商估算,市面上十間餐廳有六間使用預製食材,覆蓋茶餐廳、學校飯堂、賓館、火鍋店等;單一供應商每月便可出貨逾五萬包,售價約每包16–35港元。冷鏈與急凍技術讓口感更穩、出錯更少。安全層面,當局近年抽檢約一千個樣本,僅見個別不合格個案——「安全」並非主要爭議;真正讓食客介意的,是「非現做卻賣現做價」的落差。即使官方定義把即食/即熱/中央廚房部份排除在「預製菜」之外,對街坊而言,只要不是現場起鑊,統稱都係「預製」。

餐廳為何離不開預製
高租金、缺人手、客流不穩,逼得餐廳追求標準化:工廠先處理、門店只需加熱組裝,翻台率拉上去、用工大幅降低,有店家轉型後每月節省數萬元薪酬開支才「捱得住」。預製像是業界的「止痛藥」——能活,但未必精彩。

「港味」為何在消失
真正的茶餐廳記憶,不在SOP,而在鑊邊火、鏟面聲、蒸汽混著廣東話的「趁熱食啦」。當不同店舖用上一批中央工廠食材,旺角的咖喱牛腩與機場分店吃起來一樣,連分量與擺盤都像複製貼上——方便有了,獨特性卻被抹平。

拆招:餐廳如何兼顧效率與溫度
招牌保留現炒:把真正賣點(如干炒牛河、叉燒蛋飯、煎釀三寶)堅持起鑊;常見小菜交由工廠處理,形成「1核心現炒+N項預製」的分層菜單。
透明標示與對價:明示哪道現做、哪道預處理,定價與工序對表,別用預製賣手藝價。
明廚亮灶與限量檔期:把鑊爐開放、設午晚市限量現炒窗口,讓食客看見火與手。
小店差異化:做地域口味、限定時令、早晚兩套菜單,避開與大連鎖的「標準化肉搏」。
人手升級:把「鑊氣」崗位留下來,其他環節機械化,成為能講故事的品質錨點。

食客的實用攻略
想要鑊氣:選可見明火與即場切配的店;等候時間合理反而是好信號。
接受便利:趕時間/公司午餐選預製友好店,重視穩定與速度即可。
用腳投票:對「預製賣手藝價」果斷避雷;對誠實標示、價合理的店多一次回頭。
支持手作:把有限的「主打現炒」名額,留給真正用心的小店與老字號。

煙火與效率,香港要兩樣都要
預製菜的浪潮擋不住,但「港味」也不該被淹沒。城市需要快與省,也需要一口剛起鑊的香。當餐廳願意把工序說清楚、把價錢對得住、把一兩道招牌堅持現做;當食客在趕路與嘆慢板之間學會切換——標準化與人情味未必對立。願未來的茶餐廳,既記得你要快,也記得你愛脆;既有確定性的便利,也留住一口只此一家的火氣。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OAl_9uf0HI
YouTube
專欄:長江研報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