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電視謝幕:從客廳C位到退場,國產「卷王」換了江湖規則
電視王者的黃金年代如何落幕
曾以「精品一派」深入民心的松下,靠畫質與耐用在90年代稱霸內地市場,甚至在中國一度握有逾兩成份額;2007年全球銷售額衝破一萬億日圓,風光無兩。然而,2025年松下正式宣告電視業務永久停產,把做了近70年的核心業務一刀斬下。對許多華人家庭而言,結婚必備、客廳C位的「松下電視」成為時代記憶——而不是當下選擇。
押錯賽道:等離子成為宿命轉折
松下在2000年代重注等離子技術,企圖以專利與畫質築壟斷壁壘;但隨着液晶(後又有OLED、MiniLED、量子點)在成本、能效、尺寸靈活性與「智慧電視」生態上節節勝出,等離子的高功耗、發熱與燒屏風險被放大,產線與研發投入逐步變成沉沒成本。當市場全面站到液晶陣營,松下的技術路線依賴被動手術,錯過了整個智能化拐點。
輸在速度與性價比:本土對手反客為主
進入存量競爭年代,電視已不只是硬件,而是「面板+系統+內容+價格」的綜合體。國產品牌在供應鏈整合、成本控制、面板世代線與系統生態連動(AI畫質、語音、內容合作)上加速堆料,同價位畫質與功能更「滿配」,以高頻上新拉動換機。曾經的「日本品質溢價」,被消費者的性價比心智迅速稀釋;在日本本土市場,中國品牌亦反向滲透,松下與日系同業的護城河不再。
轉型焦慮:從家電王者到多線受阻
松下試圖把重心轉向B2B與能源、汽車電池、智慧家居等,但面對中國供應鏈與全球科技巨頭的夾攻,份額與利潤承壓;家電端又被新勢力追趕,品牌年輕化與場景創新不足,最終選擇將電視這一歷史標識徹底清零,以求輕裝上陣。但甩包袱也意味著「家電之王」的光環被動褪色,品牌敘事需要重建。
對香港觀眾的啟示:
- 情懷不能替代決策:客廳升級看「面板規格+演算法+系統生態+售後」,而非品牌回憶。
- 別押單一路線:技術迭代快,選購與投資都要留意可持續與替換成本(介面、系統更新、內容服務)。
- 國產「卷王」時代:同價位功能密度更高、更新更快;若追求畫質與遊戲體驗,留意高刷新、HDMI 2.1、HDR規範與AI畫質引擎,而非單看產地標籤。
產業回望:從王座到退場,真正輸的是組合拳
松下的失速,並非某一款機型或一次營銷的失誤,而是「技術路徑+成本結構+生態節奏」的整體落後。當電視變成家庭智慧入口,競爭從面板延伸到系統與內容,誰能把供應鏈效率、產品力與軟體體驗綁成一記快而準的組合拳,誰就拿走話語權。
下一幕:沒有永遠的王者,只有永遠的升級
國產品牌的上位不是偶然,而是長期在成本、技術和體驗上的「微創新快迭代」。對老牌巨頭而言,退出只是策略選擇;對市場而言,淘汰與誕生才是常態。當價格與功能被重新定義,品牌需要拿出更清晰的價值主張:要麼做極致畫質與專業場景,要麼在家庭智慧中樞上提供真正好用的系統與服務,否則再厚重的歷史,也擋不住被按下暫停。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ae1Hrc3ko
YouTube專欄:長江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