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賣課潮來了:399元的「逆天改命」,是知識還是人設生意?
流量轉向:從帶貨涼透到「賣課」熱潮
自2025年中旬起,多位明星將戰場從直播帶貨轉到知識付費:向太推出「向上閨蜜圈」課程,標價399元;霍汶希售賣「精準識人」課;伊能靜主打女性成長;王晶講流量與內容方法;連吳彥祖都開口教英語。一套幾分鐘一節的錄播課,再配合所謂「內部直播」「圈層卡」,把「技能」「人生經驗」「人脈」包裝為可複製的成功模板。對明星而言,這是比帶貨更輕、更穩、更少售後的變現方式;對平台而言,則是直播增長放緩後的「新故事」。
為何能賣:焦慮經濟與「人設背書」
這一波能跑起來,不是因為內容有多稀缺,而是因為「人設」足夠稀缺——豪門、教母、名導、男神,每個標籤都是天然流量口。定價卡在「肉痛但不破產」區間(299–399元),再配上「斬斷原生家庭」「破圈識人」「個人IP打造」等高感知詞彙,剛好錨定都市女性與打工族的不確定感與上升焦慮。實質上,消費者購買的往往不是知識,而是「離理想自我更近一步」的情緒安慰。
內容真相:乾貨與雞湯的邊界
可用的經驗當然存在——例如方法論梳理、實操清單、可追蹤的練習;但大量課程更像「情緒型內容包裝」:成功學故事、不可驗證的人脈承諾、模糊的圈層想像。當賣點從「教會你一項技能」轉向「賦予你新身份/新關係」時,知識即被人設取代,學習變成「憑票進圈」的想像經濟。對普通人而言,最大成本不是399元,而是錯置了時間與注意力——以為自己在精進,其實在「刷課式止痛」。
信任危機:為何容易「劣幣驅逐良幣」
明星自帶曝光,容易壓過踏實做內容的創作者;平台分發偏好高話題、強人設,推高了「過度承諾」與「速成敘事」。長此以往,真正重方法、重驗證的課程反而被邊緣化,行業整體「含金量」下滑。對明星本人,短期收入可觀,長期則在透支信譽——一旦承諾落空或客服外包、助理代運營曝光,口碑回撤往往難以修復。
港式閱讀點:香港觀眾應該如何判斷值不值得買
1)看「可驗證性」:是否提供明確大綱、作業、案例、評估標準?能否一週內用在工作或生活場景?
2)看「可替代性」:相同內容是否在書籍、公開課、專業社群以更低價格取得?
3)看「授課者匹配度」:演戲的教投資、唱歌的教育兒,若脫離其專長領域,風險大增。
4)看「承諾邊界」:凡是承諾速成、進圈、躍遷與「逆天改命」的,先假設為營銷語。
5)看「產出物」:只有情緒輸出無工具與模板,大概率是安慰型內容。
產業側的下一步:從「賣名氣」回到「賣能力」
若知識付費要脫虛向實,至少需要三件事:其一,課程標準化披露(課綱、樣章、作業、退改);其二,結果可追蹤(明確學習里程碑與驗收方式);其三,講師與內容的專業對齊(專長範圍內輸出,拒絕萬金油雞湯)。明星入局未必是壞事,但必須讓「名氣」為「能力」服務,而非反客為主。
觀眾提醒:真正的圈層突破,來自可被市場驗證的價值
能持續提升收入與選擇權的,往往是硬技能、可量化產出與穩定習慣——而不是一張虛幻的「閨蜜卡」。把399元花在可複製的方法、可交付的作品集、可證明的證照與語言/數據能力上,長期回報通常更高。與其「向外求神」,不如「向內加槓桿」。
明星的盡頭是賣課,還是守住口碑?
當直播帶貨見頂,賣課成了輕資產的下一站;但越輕的生意,越重的信用。如果知識付費只剩「人設收割」,最終會把信任與注意力一併耗盡。願我們購買的,不是幻覺,而是能被時間證明的能力。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TglV3a86Y
YouTube專欄:長江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