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王國熄火:從排隊兩小時到一夜清場的真相

流量神話褪色:集合店為何從C位跌落
曾經的人氣店「堂堂小伙夫」在北京和聲會動輒排隊兩小時,如今全線關閉;主打「小吃百種」的大偉樂山花園街,過去一年在多地關店七成;四川小吃集合店「點兵點將」在北京僅剩數店,從巔峰的數百家門店大幅縮水。與此同時,中國小吃快餐規模在2024年仍破萬億、年增長逾7.5%。一邊是行業總量向上,一邊是集合店集體敗退,矛盾背後,是商業模型與消費習慣的錯位。

升級三部曲失靈:渠道、場景、產品都踩雷
集合店從街邊進商場、從「小破臟」變「設計感」,再從「一店一品」變「百種小吃」——看似華麗轉身,卻被現實打回原形。開進A類商圈,租金、人力、設備、庫存全面抬升;均價卻動輒3550甚至70元,與大多數人民均20元以下的小吃心智脫鉤。更致命的是「樣樣都是招牌=沒有招牌」,品控一旦掉鏈子,連「老鄉情懷」都留不住。

供應鏈同質化:爆款單品越成熟,越難賣高溢價
臭豆腐、糖油粑粑、烤雞架、鍋包肉、酸辣粉、冰粉、紅糖糍粑……明星小吃背後的標準化供應鏈早已成熟,口味差異被壓扁,讓集合店難以形成記憶點。當消費者發現「在商場吃的,和地攤差不多」,高溢價自然站不住腳;而主食比重一加,就與「小吃」定位打架——復購和剛需兩頭落空。

成本與流量的死結:高租金場所做低頻生意
小吃是典型「解饞」品類,非剛需、低頻次。要走量,只能進流量高的商圈;但高流量=高租金,逼得客單上調,結果流量又被嚇走。於是形成「高租金提價掉流量再提價」的惡性循環。當紅利退去、流量回歸理性,集合店的「低頻+低毛利+低復購」被放大成致命傷。

被快餐截胡、被夜市圍剿:小吃的地盤被稀釋
快餐品牌大舉做「小吃加法」提升客單,滷味、炸串成為標配;資本和網紅小吃又層出不窮;政策放開後,街邊與夜市井噴,甚至連頭部火鍋也下場擺攤。結果就是「商場幹不過街邊,街邊幹不過地攤」,集合店被迫成了「披著小吃外衣的快餐店」,既失去小吃的便捷,又拿不到快餐的效率與性價比。

誰還能活:手作壁壘、主食化場景與地域口味
真正跑出的品牌,多數具備三個特徵:

  1. 手作與現場工序留住「煙火氣」,建立差異化壁壘;
  2. 主食化/正餐化,讓小吃承擔「解餓」場景,提高復購;
  3. 順應地域心智。以西北為例,涼皮、拌麵、肉夾饃等碳水主導,飽腹感強、生命力更長。反之,華南華西多是「解饞型」小吃,面對理性消費時代更吃虧。

加盟焦慮與培訓產業鏈:誰在賺快錢
行業高光時刻資本追捧、門店狂飆,也催生了另一條賽道——小吃培訓與流量帶貨。從短視頻招生到線下教學,部分創業者「賣課比賣串更賺」。而加盟端在高租金、高折舊、低復購的現實下,現金流一旦失速,便容易演變為「商家跑路、拖欠貨款、加盟商血本無歸」的多輸局面。

香港讀者關注點:如何避坑與判斷
對想入局的創業者:
場景優先:街邊與夜市靈活低成本,優先測試單品模型,再考慮進商場。
單品邏輯:要麼做「極致一品」打穿心智,要麼做「小吃+主食」撐起正餐時段。
工序透明:保留關鍵手作和出鍋節點,讓消費者「看得見」品質。
對消費者:
看菜單分層與工序標示;
比對同城街邊/夜市替代方案的口味與價格;
留意是否「品類過多卻無招牌」,這往往是品控下滑前兆。

收場提醒:沒有永遠賺錢的品類,只有不斷調整的模型
集合店的集體退潮,並不宣告小吃沒市場,而是提醒從業者:在存量競爭、理性消費的年代,必須回到「性價比、記憶點、場景契合」三件事。能穿越周期的,從來不是鋪張的裝修與熱搜的排隊,而是可被複製的好味道、可被驗證的現場體驗,以及能被消費者反覆選擇的價值感。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06MM3Nhbm0
YouTube
專欄:長江研報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