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偽現做」風暴:七成外賣靠料理包,煙火氣被工業化打包帶走
現炒人設翻車:連鎖餐飲的兩難與自白
近年多家中餐連鎖以「媽媽的味道」「現炒鑊氣」作招徠,背後卻高度依賴預製菜、冷凍食材與料理包——從後廚到供應鏈,早已工業化。當被質疑時,又以「行業常態、更乾淨更高效」回應。問題不在於是否使用預製,而是標示與定價是否誠實:若以「新鮮現做」之名賣出高價,卻端出加熱包與速凍肉,消費者自然難以買單。
餐飲為何離不開預製
從古代醃臘到現代罐頭,長保鮮手段從來只是替代方案。如今預製菜能降本增效、統一口味、加速擴張,對商家是利器;但對食客,若口感未與堂食拉開差距、價格卻逼近餐廳現炒,抵觸情緒難免。行業數據顯示,外賣端高度倚賴料理包,堂食亦廣泛使用半成品與復合調味料,供應鏈滲透之深,遠超大眾想像。
為何快餐少挨罵,中餐常翻車
快餐品牌坦白標準化:幾點出鍋、幾小時報廢、流程一清二楚;貴,也貴得明白。中式炒菜卻先天多樣:百店百味、效率難齊、後廚難像實驗室般「潔白無暇」。當連鎖打出「統一口味、統一速度、統一衛生」與「現炒鑊氣」的雙重承諾,實際又要靠預製提效,落差感就出現了——消費者吃的是「演示的鑊氣」,不是鍋裡的煙火。
標示之難與信任之貴
對商家而言,「是否預製」牽動定價與品牌形象;對消費者而言,核心是知情權與性價比。真正致命的不是預製本身,而是信息黑箱:有的用大廠冷鏈、原料可追溯;有的出自小作坊、來源難查。當價格、產地、加工與保存期都不透明,「被背刺」的體感一來,口碑即刻崩塌。
理性消費時代的餐飲博弈
打車要比價、外賣要領券、堂食看團購,理性消費成為主流;有用的東西更講究「值不值」,體驗型消費則願為情緒買單。餐飲要麼便宜到「不嫌你窮、你也不嫌我臟」,要麼建立強大信任背書——供應商、冷鏈、報廢時限、口味穩定度,通通攤在陽光下。介乎兩者之間、既要高價又缺透明,最容易被市場淘汰。
香港食客的三個判斷錨
一問:是否清楚標示「預製/半成品/冷凍」與加熱流程?
二問:同價位下,口感是否與現炒拉開差距?
三問:供應鏈可否追溯——產地、保存期、報廢時限是否可視?
若三問皆實,預製菜亦可售高價;若三問皆虛,工業效率只是遮羞布。
出路與底線:讓「鑊氣」回到鍋裡
對連鎖而言,短期解法是「真透明+真分層」:將料理包菜單化、價格帶分明、現炒與預製兩條線各自對價;把出鍋時間、報廢時限、產地冷鏈公開成標準動作。長期解法則是「部分回歸現場」:開放式後廚、現炒看得見、核心菜式保留火候操作,把真正的煙火氣交還給食客。預製可以提效,但不該取代風味與誠實。
結尾提要:工業化與煙火氣之間的秤砣
中餐的魅力在於火候、鮮度與手藝;預製的價值在於穩定、效率與可複製。兩者不是天敵,但需要清晰的邊界與透明的標示。當餐廳用「統一出餐、統一乾淨、統一味道」收取煙火氣的價格,就該拿出匹配信任的證明。鑊氣可以展示,真相更該上桌。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7nCS2rnjhw
YouTube專欄:長江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