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盤邊緣的萬達:王健林的負債漩渦與文旅夢醒時分

風口過後,巨頭跌落的時間線
從「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的豪語,到被法院限制高消費,王健林的轉折來得又猛又急。依照公開執行訊息與企業動作的時間序列,萬達由2017年的「四季交易」開始賣酒店、售文旅城,到2023—2025年進一步處置核心資產:兩年賣出約85座萬達廣場、今年更將48座核心廣場打包給財團。結果是短期現金回籠有限,長期現金牛卻被削弱;而各地新增的股權凍結、被執行案件,將這家以「重資產+現金流」見長的商業帝國,推入緊繃的債務鏈條。

「賣資產換喘息」為何越換越急
萬達廣場過去提供穩定租金回報,如今所有權轉手後,萬達商管多以收管理費為主,利潤結構等同「腰斬」。同一時期,對賭回購條款相繼觸發:2018A股未果、2023年再次未能如期上市,回購與利息壓力疊加,投資方陸續追償,形成現金消耗的「第二漏斗」。當核心現金流被出售、融資成本居高、回購義務待解時,賣得越多、未來「可自救」的籌碼就越少。

文旅孤注一擲,為何難成解方
王健林從長白山到武漢,文旅版圖一度鋪開,意在以「文旅城+度假+商業」拉動新場景。但文旅屬重資產、長週期,對資金流敏感;一旦大盤回撤、融資轉緊、票房與消費復甦不均衡,文旅項目就容易陷入「建設期重、回報期長」的資金真空。當前多地文旅與酒店相關資產涉及凍結、處置或訴訟,側面印證了「以慢錢解快渴」的難題。

從行業紅利到存量博弈的警示
萬達的處境並非孤例:土地財政、城鎮化紅利與寬鬆信貸的時代背景已翻篇;高槓桿、高周轉的打法,在流動性收縮與監管趨嚴的周期裡折返。當「以規模換估值、以擴張換現金」的路徑不再,重資產企業若無法迅速完成「輕資產化+穩定現金流」的結構轉身,將在存量市場的淘汰賽中承擔更高的調整成本。

變局中的自救與邊界
萬達近年嘗試由「重資產開發」向「品牌+運營輸出」過渡,但前提是保留足量標桿資產做樣板。當標桿本身被迫出售,自證運營能力的樣本減少,外部合作方的信心與議價空間亦受影響。同時,賣資產、重組債務的節奏若與對賭時點、回購現金流錯配,容易形成「處置一批缺口再現再處置」的循環。

一代商業敘事的落幕與啟示
萬達、恆大、融創等名字的起落,刻下中國地產與文旅重資產時代的注腳。當風口不再、融資規則重寫,企業能否在現金流至上與資產輕量化之間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型,決定了下一個週期的生死。對普通投資者與從業者而言,真正該追問的,不只是「誰在賣、賣了多少」,而是:在沒有紅利的年代,什麼資產、什麼現金流,還能穿越周期?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uLLFL8AcGI
YouTube
專欄:長江研報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