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的末路?票房高、卻難賺錢的殘酷現實
票房熱鬧背後,是每天33家影院倒閉的現實
表面上,中國電影市場一片繁榮,《哪吒2》破百億、《七三一》數日破五億,熱搜天天見。然而,在這光鮮背後,全國已有超過2000家影院倒閉,平均每天關門33家,超過100萬電影從業者陷入失業危機。觀眾排長龍、票房創新高的同時,影院卻面臨40%的空場率。十場電影裡,有三至四場無人入座。即使萬達、橙天嘉禾等品牌影院,也陸續貼出關店公告。
一張五十元的電影票,影院實際分得只有約二十四元。扣除租金、水電、人工、設備折舊、宣傳等成本後,利潤幾乎所剩無幾。更雪上加霜的是「最低結算價制度」,即便影院打折促銷,也得按高價與片方分帳,結果票價高觀眾嫌貴,票價低影院虧本。於是,票房再高,也難挽頹勢。
票房不養人,爆米花成影院「救命糧」
在這個行業裡,票房只是門面,真正賺錢的是爆米花與飲品。成本幾元的爆米花能賣出二十元以上,毛利率高達八成。以萬達電影為例,商品及餐飲收入佔比逾四成,毛利率達七成以上,而票房收入的毛利卻不足五個百分點。於是有業內人調侃:「票房養電影,爆米花養影院。」
但靠零食撐場終究無法長久。影院是重資產行業,裝修、設備、人手無一不是巨額支出。2025年春節檔雖因《哪吒2》暫時回暖,但之後票房一路下滑,六月甚至跌至十年最低。所謂的「電影復甦」,其實只是曇花一現。
觀眾流失,短視頻與流媒體重塑娛樂習慣
真正讓影院難以翻身的,是觀眾習慣的改變。中國網民每日刷短視頻的時間達160分鐘,四成發生在通勤或吃飯時。碎片化娛樂讓人們更願意在「無形世界」中消費——手機、社交平台、AI內容都能隨心切換,不受拘束。相比之下,花三小時進電影院、花五十元看一場或好或壞的電影,性價比越來越低。
根據數據,2021年觀影者平均年齡為27歲,2025年則升至32歲。年輕人不再把「去電影院」視為浪漫或社交的必要,電影觀影逐漸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選擇。
轉型求生:從放電影到賣體驗
為了自救,許多影院開始轉型。球賽直播、脫口秀、親子活動、早場托兒、沉浸式觀影體驗紛紛登場。這些創新雖能短暫吸引人潮,卻難以形成穩定收入。IMAX與特效廳在一線城市表現亮眼,但三四線城市難以負擔高成本升級,結果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如今,即便影院提供各種活動,年輕人依舊會比較性價比。沒有熱搜、沒有口碑、沒有話題,觀眾甚至懶得打開購票App。電影不再是隨性選擇,而成了需要「推一把」的行為。
未來的銀幕,還會亮多久?
電影院的困境不只是財務問題,而是一場結構性衝擊。高成本、低利潤、觀眾流失、內容貧乏,形成多重壓力。或許未來的影院,將不再只是放映電影的地方,而是集娛樂、社交、餐飲於一身的新型空間。然而,在短視頻佔據時間的時代,讓人重新坐回黑暗的影廳中,或許比拍出一部好電影更難。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tnTpaoCpk
YouTube專欄:長江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