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九層妖塔」:都蘭熱水血渭一號大墓的祕史、傳說與考古抉擇
青藏高原深處的都蘭熱水古墓群,有一座被稱為「中國金字塔」的巨型陵墓。當地人畏稱它為「九層妖塔」,相傳深層鎮壓上古妖魔;考古學家則以血渭一號大墓稱之。它既像《鬼吹燈》走出的奇塔,又是實打實的歷史遺存。為何這座大墓只發掘至第二層便戛然而止?墓主究竟是誰?那些令人頭皮發麻的殉葬與黑煙傳說,又如何與科學證據對照?讓我們循線而下。
高原巨構:夯土疊梁的「東方金字塔」
血渭一號大墓位於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熱水鄉,東西約150公尺、南北約80公尺,殘高仍逾30公尺,遠望如一座小山。它坐北朝南,背靠血渭山,面向血渭草原與茶卡烏蘇河,封土呈「底大頂小」的金字形。與埃及以整石堆砌的金字塔不同,這座陵墓採夯土、石牆與粗壯柏木橫梁交替疊築——一段石圍、一層木梁,如此反覆,彷彿在地下豎起一棟多層高樓,這也是「九層妖塔」稱號的來源。
震撼世人的殉葬景象:馬、牛、羊與「陰兵」陣仗
二十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的搶救性發掘,僅揭開前兩層,已見驚人規模:第一層封土內清理出13個圓形動物陪葬坑,堆滿牛羊等牲畜骨骸,合計逾700具;墓前地表另有5條筆直葬馬溝,按真馬體型開挖,整齊安放87匹完整馬骨。這種以大量牲畜殉葬的排場,在中國考古史上極為罕見,既彰顯墓主權勢,也催生「妖塔鎮魔」的民間想像。
墓主其人:從吐蕃皇族到吐谷渾「阿柴王」的鎖定
關於墓主,學界曾在吐蕃皇室、吐蕃高級貴族與吐谷渾王族之間權衡。關鍵線索來自殉葬動物:陪葬坑中見犬骨,而吐蕃文化奉犬為聖,不宜屠犬殉葬;吐谷渾則無此禁忌。結合都蘭為吐谷渾重要王廷與祭祀中心、以及墓葬規模幾近帝王等級,多數研究認為墓主極可能是吐谷渾後裔、受吐蕃冊封而仍統其地的「阿柴王」。2018年同群墓出土「外甥阿柴王之印」銀印,更為此判讀提供有力旁證。至於到底是哪一任阿柴王,尚待更深入與更安全的發掘才能實錘。
黑煙與停掘:傳說與保護之間的取捨
地方上流傳軍閥時期曾強撬墓門,霎時黑煙竄出、士兵暈厥的故事,令「妖塔」之名更添陰森。科學角度看,密閉墓室積聚的沼氣、有毒氣體或病原,皆可能造成「黑煙與窒息」。正式考古在二層即止,並非畏懼鬼神,而是出於保護:盜洞叢生、結構受損,繼續深掘恐致整體坍塌、文物難以保全。於是採取回填加固、擇機再戰的策略。理性克制,既避免「為求知而毀壞」,也意外保留了七層未知,令傳說與科學形成微妙平衡。
未竟之問:第九層的主棺與王者至寶
依同類墓制,最下層應安放主棺與最貴重隨葬。近旁大型墓葬曾出黃金面具、金酒盃、金飾片與重達數百克的金項飾,並見絲織品、漆木器、毛皮器等高等級遺物。由此推想,九層深處或仍沉睡著王冠、權杖、冊牘等象徵王權與史事的重器;當然,也不排除已遭早年盜掘的可能。無論結果如何,它所承載的歷史信息量,足以改寫我們對青藏高原中古多民族互動的細節。
傳說的護符:妖塔之名如何反成文化保護傘
「妖塔鎮魔」的敘事,使周邊居民望而卻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擾動與破壞。當代考古再以科學方法校正傳說、還原歷史——原來「妖」不是怪物,而是亡國王族的幽影;「封印」不是法術,而是層層疊築的工程奇作;「詛咒」多半是氣體與病菌的自然效應。傳說庇護了遺址,科學解魅了傳說,兩者相輔相成。
與秦陵對照:敬畏與節制是一種更高明的勇敢
如同秦始皇陵因高濃度水銀與未知機關而暫不啟主墓,九層妖塔也選擇「見好就收」。在技術能力、保護條件與風險控制未臻成熟之前,延緩是最負責的決策。這不是退卻,而是對逝者、對文物、對歷史的敬意。
總結
九層妖塔是一面鏡子,一面映照高原王國的榮枯、一面照見人類面對未知時的恐懼與克制。它將吐谷渾與吐蕃的權力更迭、草原與絲路的交流、宗教與葬制的差異,凝固在層層封土與木梁之間;也讓「黑煙、妖氣、鎮魔」的傳說,在科學的光束下獲得新的註解。或許有一天,當勘探與保護技術更進一步,考古學家會再度下潛,讓第九層的王者與史書重見天日。在那之前,我們以敬畏守候,以理性能想像:真正長存的不是妖,也不是塔,而是文明對真相的追索,以及在追索中的自我節制。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5dllvgizL8
Youtube專欄:By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