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自火星?從「火星核戰」傳聞到人類起源的驚悚想像

近年網路盛傳:美國CIA解密文件與個別科學家的研究,似乎指向「火星遠古曾有文明並爆發毀滅性核戰」,甚至有人大膽推論人類或是火星戰爭難民的後代。這一切像科幻,卻又被各種線索拼湊成耐人尋味的故事。本文依據流傳材料,梳理關鍵敘事、相互呼應之處與主要質疑,並思考未來如何驗證。

戰神的紅色星球:文化記憶的開場

自古以來,火星在東西方皆帶有「戰爭、災禍」意涵:中國稱「熒惑」,常被解讀為兵凶象;希臘、羅馬分別以阿瑞斯、瑪爾斯命名。多個文明不約而同的聯想,讓人聯想到一種跨文化的「潛在記憶」:火星與一場遠古浩劫是否曾在集體無意識裡留下餘波?

「火星男孩」的前世敘事:文明滅頂與地下避難

俄羅斯男孩波利斯卡自稱前世來自火星,描述昔日火星大氣濃厚、文明高度發達,後因「戰爭」導致環境崩潰,倖存者轉入地下城市長期避難;他更聲稱火星人曾與古埃及互動,斯芬克斯內藏通往火星祕密的「機關」。無論你信或不信,這套敘事為「火星文明滅亡地球遺緒」提供了生動版本。

CIA「星門」計畫的遙視記錄:百萬年前的火星殘影

解密文件顯示,1984年一場以「火星,約西元前一百萬年」為目標的遙視實驗,受測者描述了金字塔狀建物、極高大的人形生物與因大氣惡化而被迫「進入建築避難」的情景;亦提到「先鋒」離星求生、尋找新家園。這些片段式圖像,與「戰後地下生存/外遷」的民間傳說相互呼應。

放射性線索與核爆假說:科學邊陲的拼圖

部分研究者(如約翰・布蘭登堡)指出,火星大氣中氙-129比例與特定區域的放射性沉積異常,可能指向古代「高空核爆」;更據此推想火星曾遭到「兩次以上的大規模核攻擊」,或文明自相殘殺。然而這些主張仍屬學界邊陲假說,時間尺度(數百萬年至數億年)與成因機制皆未獲主流共識。

主流質疑:天然成因與方法論困境

質疑者強調:

  • -129可由自然過程累積,放射性分布亦可能來自隕擊、古天然核反應堆或地質大氣演化;
  • 遙視不具可重複與可證偽性,難作為科學證據;
  • 「火星男孩」屬個案口述,缺乏可驗證性。
    因此,「火星核戰人類源自火星」目前仍屬推想性敘事,非經驗科學結論。

為何這個故事如此有黏性?

其一,符號學上的自洽:紅色=戰、熒惑=變亂,與「核劫後的荒原」直觀契合。其二,跨來源的互文性:童言、遙視、放射性數據、金字塔與斯芬克斯等意象彼此指涉,容易在大眾敘事中相互加強。其三,人類學與心理層面:我們天生傾向以宏大起源故事回應「我是誰、從哪裡來」的終極發問。

另一種視角:人類「像火星人」的身體細節?

支持者常舉例人類普遍的腰椎負擔、對紫外線的脆弱,以及晝夜節律接近火星自轉(約24小時37分)等現象,作為「身體記憶」的旁證。這些觀察有趣,但亦可由地球環境、現代生活型態與演化權衡解釋,尚不足以構成起源證據。

走向可驗證的未來:如何把傳說拉回科學

要讓故事從想像走向實證,至少需要:

  • 高解析地質同位素測繪:釐清氙、氪等惰性氣體同位素來源與時序,建立全球尺度的沉積風化模型。
  • 系統性的考古地質探勘:對疑似人工結構(如塞東尼亞等區)進行地層、礦物、形態學辨識,以排除光影與侵蝕假象。
  • 地下雷達與鑽探:尋找「地下城市/避難所」類型結構、人工合金或非自然同位素比值的遺留物。
  • 樣本返回任務:以嚴格防汙與跨國開放資料的方式,對火星岩屑的放射性與微構造進行獨立重複檢驗。

總結

「火星核戰人類源自火星」是一則高度吸引人的宏敘事:它把神話、個案記憶、情資實驗與邊陲科學拼貼成一幅壯觀圖景,喚醒我們對起源與歸屬的深層好奇。就現階段而言,這仍是充滿想像的假說,而非被科學驗證的史實。真正的答案,或許要等到更全面的軌道遙測、地下探測與樣本返回,才能把傳說交到證據的法庭上。無論結局如何,這個故事至少提醒我們:珍惜地球、戒惕毀滅性的衝突,避免把任何一顆行星再次推入「紅色戰神」的寓言。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4bPhoS-NY

Youtube專欄:ByBy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