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台灣活成第二個家」——印尼看護西蒂的六年

初到台灣:陌生與不安

28歲的西蒂,6年前從爪哇小村離家,第一次出國、第一次離親帶幼抵台。語言不通、訓練密集,夜裡躺在擁擠宿舍,靠想著年邁父母與3歲女兒硬撐:「離鄉是為了讓家人過得更好。」

學語與照護:從手足無措到熟練安心

剛上工,她聽不懂國語,更聽不懂台語;把「喊痛」誤會成「肚子餓」,差點釀成意外。她於是把每天聽到的詞句抄進筆記本,從「馬沙基(按摩)」到「眼油(打盹)」,一句句記熟。第一次用台語對長輩說「阿媽,恁慢慢食」,阿媽笑得闔不攏嘴,西蒂也第一次在異鄉感到「像家」。

城市溫情:日常裡的善意

清晨推輪椅去公園,鄰里招呼「印尼姑娘早安」;市場老闆娘多塞把香菜與辣椒;公車司機等她坐穩再發車。新聞裡偶有偏見字眼,日常裡卻多是耐心與體諒。那次台北車站掉了錢包,站務還特地用印尼語廣播協尋——失而復得讓她再次相信這座島的善良。

走進社群:從受助者到小老師

語言流暢後,她成了移工朋友的「小老師」,陪剛到的新手去市場,分享自製的中英印對照筆記與照護SOP;週日跟越南、菲律賓、泰國朋友聚會,彼此成了在台灣的第二個家人。

成為「家人」:雇主與被照顧者的牽絆

雇主逢人便說「她是我們家的一員」;阿媽握著她的手:「有你在我才放心。」節日裡一起過年、中秋,她也把開齋節的服飾與點心介紹給孩子們——雙向交流,彼此成長。

思念與堅持:兩地心、一個人

夜裡視訊那端的女兒總問「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她放下手機會掉淚,第二天依舊早起備餐、翻身、量血壓。她說:「台灣給了我尊嚴與舞台,讓我變得獨立。」

數據脈絡:台灣的83萬移工

台灣約有83移工,主要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女性多任長照看護,男性多在製造、營建、遠洋漁業。制度近年放寬工作年限、推「留才久用」,讓符合條件者可轉中階技術、甚至申請長期居留——反映社會需求與接納的增長。

為何留下:經濟、自由與被需要

  • 經濟:工資穩定、食宿減壓,能長期匯款改善家計。
  • 自由與包容:宗教禮拜與飲食禁忌獲尊重,周末可自由聚會。
  • 情感連結:與長者、雇主家建立真實牽絆,「不是工具人,是家人」。

第二個家的樣子:共生共榮

異國朋友結網、地方東南亞商圈興起,新住民家庭與多語下一代為城市注入新活力。從「外勞」的標籤,走向「移工/新住民」的名字與故事——被看見,便能彼此成全。

尾聲

台中港的夕陽下,候鳥成群掠過。西蒂笑說:「如果可以,我真的不想離開。」
有些鳥兒會回返,有些選擇築巢。對她與成千上萬的移工而言,台灣不只是工作的地方,也是把青春、夢想、友情與愛安放其上的第二個家。願我們張開雙臂,與他們一起把這個家,越過越好。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FXVZnFa88

Youtube專欄:byby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