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成功的掩蓋」?──1948 阿茲特克飛碟事件全解析
在1947年震撼全球的羅斯威爾事件之後,僅隔八個月,美國新墨西哥州又傳出一樁更離奇的飛碟傳聞:阿茲特克(Aztec)事件。傳說一艘直徑近百英尺、幾乎完好無損的圓盤飛行器於沙漠峽谷「平穩迫降」,艙內留有十餘具小型人形遺體,隨即被軍方秘密回收並嚴密封鎖。這樁被稱作「史上最成功的飛碟回收與隱瞞」的故事,究竟是機密行動,還是一場高明騙局?
事件緣起:完好飛碟、密封回收的傳說
據說1948年3月,新墨西哥州阿茲特克近郊的哈特峽谷上空出現巨型銀色圓盤,並非墜毀爆炸,而是受控般緩降落地。兩名工人和地方警長先後目擊,並聲稱透過窗孔見到艙內十多具身高約90公分的焦黑小型人形遺體。
之後軍方據稱迅速封鎖、動用重裝備回收兩週,並把飛碟與遺體轉往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檢視,後續移至萊特—帕特森空軍基地的「18號機庫」長期保管。從此,消息「被消音」。
消息外流:專欄作家與暢銷書
一年多後,兩名自稱知情者(油田投機商)把內幕爆料給紐約專欄作家法蘭克・斯卡利(Frank Scully)。1950年,斯卡利出版《飛碟背後的祕密》,大肆描述:
- 圓盤直徑約99英尺、幾乎完好;
- 艙內16具小型遺體;
- 以「磁力原理」飛行、內有濃縮糧與重水;
-
多項尺寸「皆可被9整除」。
書籍熱賣、民間轟動,阿茲特克遂與羅斯威爾並列為飛碟傳奇。
反轉揭露:調查記者、騙局與判罪
很快地,質疑聲四起。舊金山《紀事報》記者 J. P. Cahn 深入追查,發現兩名「消息人士」其實是希拉斯・牛頓與利奧・吉博奧——兩位有詐騙前科的投機客。他們一邊向斯卡利「供料」,一邊對投資人兜售所謂源自「外星科技」的探油神器;送檢的「外星合金」竟只是普通鋁材。
1952年,《True》雜誌刊出專文直指此案為精心策畫的騙局;1953年,兩人更因投資詐欺遭法院定罪。自此,主流媒體、空軍「藍皮書計畫」與嚴肅UFO研究圈大多將阿茲特克視為不可信案例,長年迴避。
余波再起:18號機庫、霍特爾備忘錄與地方紀念
雖被定調為騙局,傳聞卻未止息:
- 18號機庫:萊特—帕特森空軍基地存放外星殘骸與遺體的都市傳說持續升溫。
- FBI「霍特爾備忘錄」(1950):文件提及新墨西哥州發現三艘圓盤、每艘載三具小型遺體,並稱高功率雷達或致其失控。2011年公開後引發巨響,FBI隨即澄清屬二手訊息、從未驗證。
- 在地觀光:1997年起阿茲特克鎮辦UFO研討慶典、1999年於傳說現場立碑,將此案塑為在地傳奇。
新派擁護:檔案「碎片」與「污名化」假說
21世紀,研究者(如拉姆齊夫婦與學者 Frank Thayer)以多年走訪與檔案蒐集出版《The Aztec UFO Incident》,主張:
- 在FBI解密資料裡,曾出現釣魚購入「阿茲特克照片」並查扣底片的臥底紀錄——若純為騙局,政府何以隆重處置?
-
「騙局」揭露與司法定罪的時序、力度,疑似一種有意識的污名化與反情報操作:讓知情者失去公信力,達成長期掩蓋。
此一路線並未獲主流學界認可,但為事件再添懸念。
兩種敘事,兩套邏輯
懷疑論者:
- 無可驗證之實物、照片、官方檔;
- 主要來源為騙徒;
-
技術細節荒誕(如「皆可被9整除」)。
擁護者: - 冷戰動機強烈(外星科技=戰略資產);
- 情報單位確曾「認真對待」相關素材;
- 長期的「笑話化」本身即是一種有效掩蓋術。
面對未解之謎:如何保持清醒
- 證據層級:一手物證 > 可交叉驗證之檔案/證言 > 二手傳述。阿茲特克迄今仍停留在後兩層。
- 動機分析:錢與名聲(投機客)、銷量與流量(寫作者/媒體)、保密與國安(政府)。
- 時間侵蝕:關鍵證人凋零、紀錄缺漏,使「復原真相」越來越難。
總結
阿茲特克事件在歷史上形成了兩個版本:
- 一個是被新聞調查與司法判決釘死為騙局的案例;
-
另一個則是被陰謀論與零碎檔案持續點火的掩蓋傳說。
真相是否「被藏於眾目睽睽之下」?到今天仍沒有決定性證據。它的價值,也許已超越事件本身:提醒我們在好奇、信仰與權力之間保持警惕;在面對離奇敘事時,既不盲信,也不先驗否定——耐心分類證據、釐清動機、等待更堅實的材料出現。若未來有更多檔案解封,或許這段在沙漠中上演的傳奇,才有機會迎來真正的答案。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Qts_1KZlEo
Youtube專欄:by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