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為什麼愛吃貓肉?一段習俗與爭議的解讀
在許多人眼裡,貓是寵物、是家庭的陪伴,但在越南,貓肉卻成為街頭常見的餐桌食材。走進越南的菜市場,你很難見到流浪貓,因為牠們往往會被貓販子迅速帶走,流向肉貓市場。這種飲食文化,不僅讓外界震驚,也引發了廣泛的爭議。
猫肉市场的真实情况
越南的肉猫交易規模龐大,一隻肉貓的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人民幣不等。當地人普遍認為,正常死亡的貓肉質鬆散,不如在極端痛苦中宰殺的貓肉緊實有嚼勁,因此出現了溺死、活剝等殘忍手法。即便如此,越南市場上的貓肉依然供不應求,每一座城市、每一個市場都能看到貓肉的攤位。
歷史與文化因素
越南長期戰爭導致經濟凋敝,居民生活困苦,「能吃的都不放過」。在這樣的背景下,貓肉逐漸進入餐桌。此外,越南文化中將貓視為老虎的化身,甚至把生肖中的「虎」替換為「貓」。許多人深信吃貓肉能驅邪補身、增添運勢,男人吃能補腎,女人吃能養顏。雖然科學研究早已否定這些說法,但民間信仰仍根深蒂固。
政策與禁令的尷尬局面
20世紀初,河內曾因鼠疫而禁止吃貓肉,並取締貓餐廳。然而,這一禁令不但沒有消除市場需求,反而推高了貓肉價格。與美國禁酒令類似,越南的「禁貓令」反而刺激了走私與地下交易。據國際動保組織數據,越南每年約有100萬隻貓從中國、泰國、老撾等地被走私進入,佔其消費量的四分之一。
與中國的對比
在中國,雖然部分地區(如廣東、廣西)也曾有吃貓肉的習俗,但從未成為主流。原因很簡單:古代貓負責抓老鼠,狗負責看家護院,因此人們不食用牠們。隨著現代社會將貓狗視為寵物,這種飲食習慣更顯得難以接受。如今即便有人談及「吃貓肉」,也多是戲言,真正食用的人極為少數。
猫肉的口感與現實困境
據一些吃過貓肉的人描述,口感介於兔肉與豬肉之間,雖不油膩,但也缺乏獨特肉香,一隻貓能出肉的部分也有限。若以經濟效益來看,貓肉並不適合規模化養殖與經營,長遠而言缺乏市場基礎。然而在越南,這種飲食不僅延續至今,甚至被一些有錢人視為「時尚」。
總結
越南的貓肉文化是歷史、貧困與民間信仰交織的產物。然而,隨著動保意識提升與年輕一代飲食觀念改變,貓肉消費正面臨挑戰。對於大多數國家與地區而言,貓早已從「可食用動物」轉變為「伴侶」,這一文化差異或許正是越南飲食習慣最具爭議之處。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QjOUJbEUKc&t=4s
Youtube專欄:懶貓說電影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