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少吃馬肉?一段歷史與文化的探討
馬肉在國外並非稀奇之物,從歐洲到日本,不少地區都有食用馬肉的傳統,甚至還衍生出馬肉刺身這樣的料理。然而在中國,馬肉卻始終沒有成為主流食材。這背後不僅涉及口味問題,更有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因素。
馬肉的歷史痕跡
早在漢代,人們就已經開始食用馬肉。《漢書》中記載,漢景帝曾提到「食肉不食馬肝未為不知味」,顯示出當時社會已對馬肉有所了解,甚至流傳「馬肝有毒」的說法。後來《本草綱目》等醫學典籍中,也多次提及馬肉的藥用價值與可能的毒性。不過,與這些醫學記載形成對比的是,在古代食譜中卻很少見到馬肉的烹飪方法。這或許與馬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有關,因為戰馬資源寶貴,直接食用被視為浪費。
國外的馬肉文化
在國外,馬肉曾是人們常見的餐桌佳餚。從舊石器時代起,人類就將馬肉作為日常肉類食用。尤其在法國,馬肉不僅被重新推上餐桌,還因富含蛋白質、維生素與礦物質而獲得醫生推崇。即便到了現代,馬肉在歐洲部分國家依然是家庭食材。然而,隨著「馬肉事件」曝光,涉及藥物殘留問題,西方對馬肉的接受度逐漸下降。
中國人為何少吃馬肉
在中國,馬自古以來被視為重要的交通與軍事資源,戰馬的價值遠超其食用價值,這使得馬肉難以普及為日常飲食。其次,馬的飼養成本高,每日需大量草料,出肉率卻不及牛羊,導致價格偏高,不具備經濟優勢。
此外,馬肉的口感與賣相存在爭議。由於肌內脂肪較少,馬肉呈深紅色,口感偏硬,容易讓人覺得「酸澀、咬不動」。加上馬肉更適合製作熏肉、卤肉,而非中國人習慣的爆炒方式,進一步限制了它的普及。最重要的一點,是文化與情感因素。馬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忠誠、通人性的夥伴,人們更願意欣賞與珍惜它,而非將其視作餐桌佳餚。
現代馬肉的存在
儘管馬肉在中國並不常見,但在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馬肉、馬腸等依然是冬季餐桌上的特色美食。熏馬肉搭配皮帶面,更是當地人津津樂道的佳餚。不過這類飲食多是傳統文化的延續,並未推廣至全國範圍。
總結
馬肉並非不可食用,但由於歷史地位、養殖成本、烹飪方式以及文化情感的多重影響,使其始終未能在中國成為主流肉類。對於多數中國人而言,馬更像是一種伙伴與象徵,而不是餐桌上的食材。或許,這正是馬肉在中國「被冷落」的真正原因。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3RnCjLgj4
Youtube專欄:懶貓說電影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