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開花的蘇東坡:把「業力」化為「道用」的實操心法

從烏台詩案到黃州:一場被迫的轉身

影片回望蘇東坡跌宕一生:烏台詩案後由雲端墜落,被貶黃州。起初,他像常人般怨懟、掙扎,生命能量盡耗於對抗;但在田畦與江風之間,他換下文士長袍、披上農夫衣裳,與土地與百姓比鄰而居。這一轉身,成為他生命軌跡的分水嶺。

「東坡」之所以成其為「東坡」

影片指出,關鍵不是才華,而是轉化:當他不再與現實拉扯,能量回流於眼前一粟——種田、烹飪、會友、寫作。月白風清夜泛舟,他從個人遭際抬頭望見江月與永恆:「自其變者觀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個人痛楚被安放到更大的時間與宇宙中,從此「業」不再能定義他。

轉業力為道用:古典智慧×現代心理學

影片把東方修養與現代心理學對接,給出一條可落地的路徑:

· 接納(Acceptance):停止內在戰爭。不是認命,而是承認「此刻如是」,讓能量不再耗於對抗。

· 解離(Cognitive Defusion):把念頭當成雲,不再把「我失敗」等語句錯認成「我」。念頭可見、可放。

· 承諾行動(Committed Action):在痛苦仍在之際,仍沿著價值而行。蘇東坡以「熱愛生活、真誠連結、自然合一、表達創造」為北極星,於黃州活出新的秩序——其後《赤壁賦》正是在這秩序中綻放。

給香港讀者的三步實操(把江水化作舟楫)

一、三息歸位(當下接納)
情緒翻湧時,停下—深呼吸三次—覺察雙腳著地與腹部起伏。對自己輕聲命名:「我注意到焦慮來了。」允許它暫住,而非驅逐。

二、念頭去黏(溫柔解離)
把腦內自語前加上「我正在想……」:例如「我正在想『我完了』」。這一步把念頭從「事實」降階為「訊號」,控制力隨之減弱。

三、價值領行(承諾行動)
在紙上寫下此刻最想活出的三個價值(如:創造、連結、健康)。為每一價值設一個即刻可做的小行動:

· 創造:今天晚上寫 200 字;

· 連結:給一位久未聯絡的朋友發訊問候;

· 健康:步行 15 分鐘。
與其等待「沒有情緒時再做」,不如「帶著情緒也去做」。

「江水」練習:把情緒當信使,不是敵人

影片示範一個微練習:

1. 停下、三息、覺身。

2. 命名情緒:「哦,原來是悲傷來了。」

3. 在心中騰出「小角落」給它暫住。

4. 發問:「你想提醒我什麼?」——焦慮或在護念目標、悲傷或在指向失落、憤怒或在捍衛邊界。當情緒被聽懂,它往往放軟並離場,留下的是可行的方向。

不被命運吞沒:把河流變成道路

影片的核心洞見是:痛苦難免,折磨可選。當人由抗拒轉為接納、由糾結轉為解離、由空轉轉為承諾行動,「業力」便成為推舟之水——如同東坡之於黃州,困境既是岸,也是風。

另一種圓滿

這並非逃離現實,而是重排內在秩序:把注意力交還此刻,把價值變成腳步。等秩序安穩,才華自會被看見;等心湖澄明,江月自會入懷。東坡的路,亦可成為每個人的路。

YouTube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mAwWdVNxIo
YouTube專欄:燊赫國學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