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叔本華說人生的本質是痛苦? - Joe Folley
叔本華的哲學背景
叔本華以《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聞名,是哲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悲觀主義者之一。他在《論世間苦難》中提出,人類存在的核心並非幸福,而是痛苦。若人生的目的並非痛苦,那麼這個世界的結構幾乎完全失敗。
欲望與痛苦的循環
叔本華認為,人類的「意志」不斷驅使我們追求新的目標。當一個願望實現,短暫的滿足很快就被新的渴望取代。幸福往往只是痛苦暫時停止的錯覺,例如吃飽解除飢餓、睡眠解除疲憊。相比之下,痛苦更為主動和鮮明,幸福則往往透明、容易被忽略。
時間的折磨
他指出,時間本身就是一種折磨。時間像鞭子般不斷驅趕人類,使我們既無法停歇,又最終逃不過無聊的困境。人生因此被困在痛苦與無聊的兩極之間。
如何面對痛苦
叔本華提出兩條可能的道路:
1. 美學的救贖 —— 透過藝術與審美經驗,人可以暫時脫離欲望的束縛,觀照世界而不被意志驅使。
2. 同情與慈悲 —— 他認為一切生命在形而上的層面上是一體的,區別只是幻象。因此,對他人展現同情是一種超越自我意志的倫理方式。
叔本華的名言
在《論世間苦難》中,他寫道:
「若生命的直接目的不是痛苦,那麼我們的存在就是對目的最不合適的安排。」
他甚至主張,人與人相遇時,應以「同為受苦者」的身份互相問候。
在叔本華看來,痛苦才是人生的常態,幸福只是例外。他的哲學提醒人們,唯有透過美學的超脫與同情心的實踐,我們才能在無止境的欲望與挫敗中找到一絲出路。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CRkrcT6JA
YouTube專欄:早晚會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