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沒有「真正」思考過死亡 - Sheldon Solomon 所羅門

死亡焦慮的核心

所羅門指出,大部分人以為自己接受了死亡,但其實仍處於否認狀態
當我們說「我知道總有一天會死,但不是現在、不是我」時,本質上仍在拒絕正視死亡。
真正的存在思考是意識到:死亡隨時可能發生

人類行為背後的驅動力

恐懼死亡是人類獨特的意識,也是推動大部分行為的根源。

· 文化建構的身份:我們沒有選擇出生的時間、地點、名字與角色,這些大多是文化所賦予。

· 社會的安撫作用:多數人透過文化信仰與日常瑣事「鎮靜」自己,以逃避存在焦慮。

· 壓抑的副作用:若不去直面死亡焦慮,它會以更扭曲的方式反撲,導致攻擊性、焦慮與破壞性行為。

哲學視角的啟示

· 齊克果 (Kierkegaard):要成為成熟的個體,必須進入「焦慮的學校」,真正面對死亡的恐懼,才有機會重建自我。

· 海德格 (Heidegger):大多數人透過不停地忙碌逃避思考,但只有直面「死亡隨時可能到來」的事實,才能打破死亡否認。

· 加繆 (Camus):唯有與死亡和解,人生才真正開始,「一旦接受死亡,之後一切皆有可能」。

孩童時的存在危機

所羅門回憶自己 8 歲時,因祖母離世而第一次意識到:
祖母會死 → 母親會死 → 自己也會死。
這種血液冰冷般的領悟,是他第一次真正的存在性危機

結論:與死亡共存才能活得更深刻

死亡思考並非讓人陷入絕望,而是讓我們意識到:

· 生命的有限性賦予當下真正的重量。

· 當文化的保護被剝離,我們可以重新從根本建構自我

· 接受死亡,反而能讓生命更自由。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3hlcgWs0I
YouTube專欄:早晚會思考的問題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