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家解釋情緒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 Lisa Barrett 巴瑞特
我們對情緒的誤解
巴瑞特教授指出,「情緒是自動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其實是一種幻覺。人們的情緒表現差異很大,有些人平靜安穩,有些人卻常被強烈情緒淹沒。但無論哪一種情況,情緒都不是外在事件直接「撞擊」我們的結果,而是大腦建構出來的體驗。
情緒的由來
大腦的核心任務是調節身體狀態。身體不斷回傳訊息:葡萄糖、氧氣、鹽分、代謝狀況……然而我們不會直接感知到這些數據,而是以「愉快/不愉快、平靜/激動」等簡單感受呈現。大腦再利用過去的經驗,結合當下環境,預測你將感受到什麼,並編織成故事。這就是情緒的本質。
例如,憂鬱症並非外界必然出現了問題,而是大腦認定身體出現代謝負擔,於是透過降低能量消耗(疲倦、無法集中、缺乏動力)來「節省資源」。
改變情緒的方法
理解情緒是大腦建構的,代表我們並非完全被動。透過新的經驗,大腦的預測方式可以改變:
· 改變現在,重塑未來:每一次新的體驗都會成為大腦日後的參考。多閱讀、觀影、學習,讓自己超出舊有的經驗範圍,能培養新的反應模式。
· 像鍛鍊身體一樣鍛鍊大腦:就如同運動能強健體魄,刻意安排不同的經驗,也能強化大腦的「預測庫存」。
· 選擇與行動:雖然我們無法完全控制情緒,但成年人都能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自己要經歷什麼、如何行動,進而塑造新的情緒模式。
我們比自己想像能做到更多
雖然改變往往艱難,也可能顯得不公平,但正因為大腦是持續建構情緒的器官,我們永遠擁有一定的自主權。這意味著:
· 你隨時都能選擇新的體驗,給自己新的參考框架。
· 你可以透過行為上的微調,逐步影響情緒的生成。
· 你並不被過去綁死,你總能成為比現在更好的自己。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2XtlrlRf3o
YouTube專欄:早晚會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