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存在嗎?從科基列夫到「同時存在」的科學與心靈啟示

時間究竟是什麼?我們習以為常的「過去現在未來」是否只是感知的幻象?本文以二十世紀俄羅斯物理學家科基列夫的前衛主張與一系列實驗為線索,回看時間、意識、以太與「腦場」之間可能的關係,並探討這些觀點對我們生活態度的啟發。

引言

日夜交替、四時更迭,讓我們確信時間在單向流逝;然而另一種說法認為,時間僅是心智的投影,所謂過去與未來不過是語言的標籤。二十世紀早期,科基列夫透過觀測與裝置實驗,提出「時間是能量並可被彎曲」的激進觀點,進一步挑戰了傳統時空觀。

時間的常識與顛覆

主流認知: 時間用來衡量變化、排序事件,且不可逆。
顛覆觀點: 有學者主張「時間並不存在」,過去與未來皆同時並存,只是我們的意識一次只能擷取其中一格「畫面」。

科基列夫其人與前瞻觀測

月球活動的爭議與證實
1958
年,科基列夫觀測到阿方索斯隕石坑出現紅霧與氣體噴發,主張月球並非「死寂天體」。爭議之後,相關現象獲後續觀測支持,凸顯其敏銳判讀能力。

變星研究與「腦場」構想
研究變星亮度起伏後,他提出「宇宙星體存在於自身腦場」的想法:自旋會扭曲時空,形成一種與物質互動的場。

以太、廣義相對論與場的延伸

從彎曲到扭曲
廣義相對論將重力視為時空彎曲;後續延伸理論引入「扭轉」概念,讓時空不僅可彎曲也能「扭曲」。
以太再思考
雖以太在近代物理未被直接探測,科基列夫仍主張宇宙充滿一種不可見介質,時間能量穿行其間,激起「涟漪」,由此產生腦場效應。

時間作為能量:河流隱喻

他將時間比作一條河:

  • 同時存在:上游(未來)與下游(過去)並未消失,只是我們的「小船」所在之段可被意識覺察。
  • 變速與逆行:時間能量具有結構與密度,可加速、減速,甚至在特殊條件下逆行。

腦場「超光速」線索與同時性

在觀測恆星時:

  • 過去位置:能探得其「腦場」訊號;
  • 「現在」位置:同樣存在可測讀的腦場;
  • 未來位置:亦能在預估座標上得到更強讀數。
    這些結果被詮釋為:腦場傳遞不受光速限制,支持「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的圖景。

彎曲時間的工具:科基列夫鏡

設計理念
以螺旋幾何(近似費波那契比例)弧形金屬片(對鋁尤為敏感)構成凹面結構,用來聚焦並「彎曲」從微波到紫外線、乃至時間能量的訊息。

體驗與異象
受試者初期感到強烈不適與恐懼,適應後出現寧靜與漂浮感,並能「看見」過往場景,甚至彷彿回到童年情境;長時實驗中,許多人報告在不同地點看見相同「發光符號」。

地磁條件與遠距心象傳輸

在地磁活動旺盛(如太陽風暴)時:

  • 遠距影像傳送成功率由低值躍升至高比例;
  • 多國受試者同步接收符號的比率顯著上升;
  • 兒童(尤其具薩滿家族背景者)更敏銳於接收與再現圖像。
    這些現象暗示:人類意識與地球磁層存在耦合,並可在特定時窗提升「接收投射」效能。

從電影膠卷比喻到意識現實互動

若把所有時刻視作已在膠片上的定格,意識則像放映機:一次只播放一格,形成「時間流」的幻覺。意識專注在哪裡,現實就回應哪個頻率;因此「念頭關注行動」的對位,會選定你進入的那一格現實。

生活啟示:當時間不再捆綁我們

  1. 減少懊悔與焦慮:若過去與未來皆同在,「當下的選擇」是唯一可操作的槓桿。
  2. 訓練專注:冥想、靜心、呼吸覺察,有助穩定內在,改善對「哪一格膠片」的選取。
  3. 與自然節律協調:留意自身狀態與環境(例如地磁活躍時身心反應),探索個人最佳的創意與決策時窗。
  4. 善用想像與記憶:把目標視作「已在片庫中的一格」,用具體想像與一致行動,讓放映機持續指向那個畫面。

總結

科基列夫的主張與實驗雖具爭議,但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理解:時間或許不是線性的刻度,而是可與意識互動的能量場;過去與未來並非消失或未生,而是以不同樣貌同時存在。若如此,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在此刻把注意力放在哪裡、做出怎樣的選擇。當下的一念,決定你即將放映的那一格人生。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UhhzGbD9LQ

Youtube專欄:地球旅館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