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會死》:東大急診名醫的見聞、轉折與啟示
在「人只活一次、死後一了百了」的主流觀念下,日本急診權威史作直述以《人不會死》一書拋出震撼之語。這不是玄談,而是他在臨床、個人劫後餘生與多起瀕死/離體經驗採訪之後,對生命樣貌所做的沉著見證。
引言
史作直述,東大醫學部急診學教授、東大醫院加護中心主任,長年行走生死邊界。他看見醫療能救身、卻未必能解命;也看見病人心念與康復的緊密相連。從病房到個人際遇,從母親離世後的通靈重逢到自身三度死裡逃生,他逐步得出一個核心判準:生命不止於肉身,死亡只是一個過道。
白袍之外的真相:醫者眼中的「生與死」
臨床的無常與謙卑
史作在加護病房看過「突然惡化驟逝」與「宣判無望卻轉安」的兩極,也曾見心肺停止者回轉。他因此承認:醫學再精進,理解仍只是九牛一毛。
病人心態與療癒
他常叮囑病患:強烈的康復意願,是療癒啟動的關鍵。醫療是工具,當事者的向度與選擇,能不能讓工具發揮,至為關鍵。
來自邊界的回報:三個受訪者的靈性經歷
B小姐:被「借身」後的墜樓與歸來
自幼常有鬼壓床、樂於安慰抑鬱者的她,逐漸「招靈求助」。一次被怪異畫作干擾後,反覆聽見女性靈體要借身;拒絕後遭報復,在失去自主意識下自家八樓躍下。她描述曾到「如海底般黑冷之地」,有人告知「你不該在這」,隨即見光而回。此後她以輪椅生活,卻能接納境遇、由苦而悟:「痛苦即菩提。」
C先生:車禍離體與「妹妹的叮囑」
重創昏迷時,他漂浮空中,看見殘車與景象;妹妹在後對他說:「哥,你回去吧。」他甦醒,而妹妹隨即離去。離事發日前,妹妹還突問「我死後法號是什麼」,像一種預知。
D先生:童年被卡車捲入、出竅觀看自己的小身體
7歲遭大卡車捲入,畫面轉黑白、四周靜止,接著從數米高處俯視現場,看見司機抱著「自己」。雖顱骨骨折,終能倖存。
醫者的個人轉折:三次劫後餘生與一聲「空谷之音」
小學車禍:被預告「活不過小學」仍撿回一命
早年重創留下後遺症,卻平安成長,心中悄悄種下「看破生死」的種子。
雪山兩度險死
1979年三月,暴雪中自600米處墜落,意外落在雪堆僅受傷;同年十二月再遇意外,滑向千米深谷邊緣,憑一塊岩石止跌。就在思索續行路線時,山谷傳來清晰之聲:「別再來山上了。」他即刻返程,自此不再登山。多年後回望,那聲音像是冥冥護持,推著他走向另一場生命功課。
解開遺憾:與母親的通靈重逢
母親心肌梗塞離世,臨別電梯相送成為兒子的最後記憶與遺憾。他夜夜祈禱,直到通靈者轉達母親的訊息、甚至呈現她年輕時的語氣與小動作——母親要他放下愧疚,自己「很安好、無所眷戀」。這次相逢,讓他對死亡與另一個世界的理解徹底改觀。
醫學與科學的邊界:當「新信仰」遮蔽了心靈
史作直指:現代科學在許多人心中已取代宗教,成了「新信仰」。但醫師人人都遇過「無從下手」的時刻;人體與生命的複雜度遠超大腦想像。與其先驗否定靈性現象,不如問:它為何而來、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他的結論:宇宙秩序、良心與生命課題
宇宙秩序與自我校正
在他看來,造物的系統完美而和諧;出現不和諧時,系統會自我排除與調平。古人以敬畏面對生死,更易直覺地感到此一秩序。
良心是本能,也是導航
良心不是道德標語,而是能接收「正知正覺」的直覺導航,生前引路,死後仍在指引,督促靈魂平衡與修正。若懂得如此觀照,苦難就成為過程——為的是領回生命真正的義與樂。
我們能學到什麼:面向恐懼、主動參與療癒
- 承認邊界:醫療有限,生命很大。
- 心念入藥:康復意願與身心轉化相互牽動。
- 面對課題:逃避只會延長;直視恐懼,才是畢業之路。
- 保留敬畏:不急於否定超出知識框架的經驗,先看它帶來的善果與省思。
- 活出良心:把良心當導航,在每個抉擇點回到正念與正直。
總結
《人不會死》不是要證明靈界,而是提醒我們:把生命只當作「生—死—終」的直線,是多麼狹隘。從加護病房到雪山懸崖、從病人的離體回報到母子的再會,史作直述投射出同一個輪廓——生命延續、良心導引、課題待修。當我們以敬畏與行動回應當下,死亡不再是句點,而是另一頁的翻開。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lefYApXa4s
Youtube專欄:地球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