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真相的通靈男孩》遺珠補記:從靈視日常到修心之道

在前兩集整理主線後,仍有許多動人的片段被迫割愛。本文依原書脈絡,把那些「遺珠」再度梳理,從男孩的日常靈視、與亡者的短暫相逢、靈媒現場的失真,到東方導師的核心教誨與「修心」的省思,一次補全。

引言

這本由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男孩日記整理而成的通靈紀錄,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日常性」:他用孩童的眼睛,持續觀察人與靈、愛與恐懼、執著與放下,讓超凡經驗回到尋常生活的尺度。以下依時間與主題排序,呈現幾段被忽略的細節與其啟示。

火車上的光:顏色會說話

男孩常見人的「輝光」,顏色映照品德、情緒與健康。1885429日,他在火車上遇見一位發出粉紅與藍光的老太太——在他的語彙裡,藍色象徵虔誠,粉紅象徵愛。階級觀念使他不敢攀談,但那抹單純的微笑,已是心靈對心靈的致意。

教堂與疑問:讚美與「不適」

在基督徒家庭長大,男孩仍會追問: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喜被稱頌」,那每週的集體讚美是否會令上主「不適」?這不是叛逆,而是孩童直探宗教形式與本質的誠實提問。

師徒與亡靈:想念也會「綁住」靈魂

音樂課上,男孩多次看見弗洛林老師已故父親的靈。當他鼓起勇氣轉述時,老師震怒拒絕——她相信「若真在,應向家人顯現」。幾次受挫後,男孩明白:強烈的思念會牽住人,也可能牽住靈。學會「適時放下」,或許才是更大的愛。

老友與黑狗:情感的延續

家庭教師博德曼先生腳邊,男孩看見已逝黑狗「喬克」的靈,搖尾聆聽主人談往事。寵物與主人的深情,並未因死亡而中斷;但過度執著,也可能讓彼此滯留於門檻之間。

不知已逝:科基米的固執

晚餐後現身的科基米,生前不信靈魂。死後他仍宣稱「人死如燈滅」,甚至對「你已經過世」的提醒怒而離去。這一幕諷刺了「死亡即終結」的觀念:觀念若不鬆動,死亡也無法成為覺醒。

溺亡水手的信:宗教語言的邊界

溺斃的水手請託男孩與博德曼轉達給母親:別再傷心,他很好。母親卻斷定這是「魔鬼把戲」。水手回說:靈界有許多牧師,為生前言論而悔恨並努力補救。信仰帶來安慰,也可能形成遮蔽——當語言成為高牆,愛與安息就無處進入。

靈媒現場:訊號失真與能量消耗

18871011日,兩人造訪開「第三眼」的靈媒。水晶球占視與「導師附身」之後,出現第二個靈嘗試進入而失敗,話語混亂、能量耗竭——像收音機頻道對不準。此案提醒:通靈並非全能通道,介面、頻率與媒介者狀態都會造成「失真」。

兩位老師:長老與「喇嘛」

男孩一生的光明導師不僅有「長老」,還有具西藏面容的靈性老師——他稱之為「喇嘛」。長老點明:走靈性之路者,往往有兩位老師相互引領。

三個哲理:我、生命與愛,原是一體

喇嘛的核心教誨極簡而深沉:

  • 只有一個生命,透過眾多形式呈現。
  • 只有一個「我」,透過眾我呈現。
  • 只有一個愛,透過眾愛呈現。
    如同一輪太陽照在不同色玻璃上,看似多彩,實則同一光源。若能在「每一個存在」中感到那個「我」,《馬可福音》所言「愛鄰如己」便指向合一而非比較——你我本是一體,分裂才是痛苦之源。

因果與業:悔改不是逃避

喇嘛直言:東方所重的「業力」是真理;西方若僅以「悔改」理解救贖,容易忽略行為後果的承擔。即使大腦忘記,靈識不會遺失記憶;承受與轉化,是找回道路的必經。

懶惰的靈魂:躲進清修,逃避課題

男孩在馬德里遇見一位修士,其靈前世亦為修士;此世原應入世經營、承擔責任,卻選擇重複前世的安穩,遂被喇嘛評為「懶惰的靈魂」。編者蔡文華的點評入木三分:修行不在場所與身分,關鍵在「修心」。逃避課題,等於浪費一世。

修行的要訣:在任何角色裡「把心修對」

通靈男孩不以宗教虔誠自矜,卻不傷人、守純善。真正的修行是把心擺正:在任何場景——家庭、工作、風雨與晴空——都能演好當下角色,覺察執著、放下分別,讓我、生命、愛重新合一。

總結

這些遺珠故事,補上了《看見真相的通靈男孩》的幾個關鍵面向:
看見,不僅是看見靈,也看見執著與愛;
溝通,不僅在人與靈之間,更在信念與真相之間;
修行,不在遠方,也不靠身分,而是無處不在的「修心」。
當我們願意在日常裡練習合一——承擔因果、適時放下、回到慈悲——神祕就不再玄遠,奇蹟也會回到生活的光裡。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qmXDimnXZw

Youtube專欄:地球旅館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