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落淚與「教宗預言」:審判日前的最後提醒?

在哥倫比亞聖母像「流淚」與方濟各於421日離世的消息相繼傳出後,關於「聖馬拉奇教宗預言」是否已走到最後一位教宗的討論再度沸騰。這不僅關乎天主教的內部話題,也牽動了許多人對「審判日」與人類走向的集體焦慮。

事件起點:聖母流淚與教宗辭世

有人在耶穌受難日(418日)的宗教儀式中拍到聖母瑪利亞像流淚的清晰畫面。三天後,方濟各因腦中風導致心臟衰竭離世。許多人將兩者相連,視為神跡預告,由此牽出「最後一位教宗」與末世的爭論。

預言的來源:聖馬拉奇與112條拉丁文格言

聖馬拉奇(1094–1148)被視為愛爾蘭首位獲正式封聖的主教。傳說他在1139年赴羅馬途中見到未來教宗的異象,遂以112條拉丁文短句記錄,後交予教宗,並長期收藏於教廷檔案館。直到16世紀末,修士阿諾德·維昂在著作中公佈,世人始得一見。

「對號入座」的準確性:由早期到近代的對應

早期對應案例常被引用:

  • 「台伯河上的城堡」對應雷定二世的出生地。
  • 「可怕的監獄」指對立教宗維鐸四世被排斥、行動受限。
  • 「聖羅蘭之劍」對應俄我略八世的雙劍徽記。
    進入近代:
  • 本篤十五世(1914–1922)對應「受苦的宗教」,恰逢一戰與西班牙流感。
  • 若望保祿二世對應「太陽的勞動」,其出生與葬禮日皆遇日蝕,被視為驚人吻合。
    亦有學者質疑是否「事後編排」,但預言問世後的新任教宗仍屢被指與格言相合,使可信度成為拉鋸話題。

倒數的焦點:第111與第112

111條「橄欖的榮耀」最終被解讀為本篤十六世(其名號即「Benedictus」與本篤會、橄欖象徵產生聯想)。
112條文字最長,意指在最後迫害中,由「羅馬人伯多祿」牧養羔羊,隨後「七丘之城」毀滅,天主審判子民。關鍵爭點在於:

  • 「羅馬人伯多祿」是否直指最後一位教宗?
  • 方濟各在位期間未見「最後迫害」的明顯應驗,是否意味「最後一位」另有其人?

下一任的關鍵字:「彼得/伯多祿」

在新教宗推舉的討論中,若干被點名人選的本名即為「彼得」(伯多祿),使「羅馬人伯多祿」三字再度升溫。若最後並非此名或非白人,則有人據此推斷末日時程「未必即刻」。

「七丘之城」與啟示錄:帝國、獸與十王

「七丘」常被視為羅馬;也有人依《啟示錄》將七座山解讀為七個反神帝國:五個已逝(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一個當時存在(羅馬)、一個未來復興(被視為當代延續)。最終還有「第八個王」,即由前述體系演化而來的狄基督秩序,象徵十王結盟於末世獸之下,直至終局覆滅。

時間推估的另一法:1585年的「中點」推算

有人以「司道武士」(1585年)為112條的中點,前後各442年,推得2027年為可能的「世界終結」線索。這種算法並非主流教義,而是民間對時程的推演與提醒。

異象與夢境:來自宗教界的警示

美國牧師布蘭登曾於2014年夢見狄基督立於高地,兩側分別站著教宗與他宗代表;他近期重述此夢,並表示若下任教宗非其夢中所見的白人形貌,則審判未必迫在眉睫。他亦見到「清理從神的殿開始」的異象,暗示教會內部將出現更替與整肅。

東西相互印證:末世中的「新秩序」

除西方的末世敘事外,東方典籍亦多有亂世出聖、重整秩序的描述。由此觀之,「伯多祿」未必僅指教宗,也可能是亂世中的救度者象徵;焦點回到人的抉擇:面對審判與清理,願不願悔改回歸真理。

我們真正要問的事:真假之外,方向何在?

許多人在乎「預言是否出自聖馬拉奇」「準不準」,但更大的意義或許在於:它與眾多傳統一樣,提醒人不可偏離準則。審判標準若不隨時代改變,那麼在關鍵時刻提升內在、端正行為,便是我們能握住的確定性。

總結

從聖母落淚到教宗更替,「教宗預言」再一次推動人們凝視末世命題。但比起倒數時間,更重要的是校準方向:在動盪與傳聞中,回到信德、操守與悔改——把可控的活對,讓不可控的自有其結果。若審判真會臨到,它考驗的不是我們的推算能力,而是我們此刻的選擇。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9YJ2YB3a3E

Youtube專欄:地球旅館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