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的「大災難」?從預知夢到陰謀論,再到我們該做的準備
近來,圍繞「2025年7月5日大災難」的討論在華文網路急速升溫,甚至引起部分英文媒體關注。這股風潮的起點,來自日本漫畫家龍樹亮《我所看見的未來》中多次出現的預知夢:他自述自1981年起反覆夢到「遠超311」的海嘯場景,並在2021年7月5日再度夢見「南海地震引發巨浪襲擊日本太平洋側」,且點名「2025年7月」。然而,近期又冒出「計畫已取消、7月不會出事」的說法。究竟怎麼看待這些訊息?我們整理出核心脈絡與可行對策。
預知夢的脈絡:龍樹亮的「大災難」
龍樹亮多年以「夢境速寫」紀錄直覺畫面,綜合其敘述:
— 海底於日本與菲律賓間裂開,巨浪四散,太平洋沿岸國家受波及;
— 「大災難」三字顯現,暗示可能有人為因素;
— 但他也強調「事前準備可拯救大量生命」,災後將迎來心靈覺醒的轉折期。
這一說法近年被大量影音頻道轉述,引發旅遊、行程與風險評估的現實焦慮。
反轉訊息:物理學者「寶江邦夫」的取消說
提出「7/5不會發生,計畫取消」的是日本量子物理學者寶江邦夫。他以「日內瓦時期靈光乍現的方程式」在學界走紅;退休後投入量子與意識、UFO等議題,言論頗具話題。寶江引述兩個互不相干的匿名來源稱:
— 7/5清晨原本是「以墜落舊衛星製造『小行星撞地球』假象」的人為行動,意在攪亂台海與日本;
— 但因美國政局變化等因素已「取消」。
他同時轉述「日本受外星文明庇護」的說法,並指出北海道、山梨縣山區、岡山相對安全;也提到政府將東京關鍵備援設於岡山(「備用首都」構想)。
另一條線索:泰裔女神算「普萊」的觀點
受訪時,普萊未讀龍樹亮漫畫,卻同樣指向7–8月日本與印尼間海底火山活動恐致災,但因日本防災成熟,傷亡不至再現311。她還補充:「預言被廣泛知曉會改變結果」,但「若預期傷亡未達『配額』,年末可能在同區域再現一次(規模不同的)事件」,提醒大眾別因一次「沒發生」而失警覺。
觀察者效應:集體注意力能改變未來?
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啟發一種通俗理解:被大量關注的未來,會因人們的行動改變機率分佈。於是,公開預警反而促使「避風頭」「做準備」「調整行程」,事件或轉弱、轉期、轉型。換句話說,「沒有發生」未必等於「胡說」;也可能是群體行動把世界線推離了那個高風險節點。
面對不確定性的正確姿勢:理性準備,而非恐慌
不論你相信哪條敘事,對個人與家庭而言,最務實的做法始終一致:
— 最低限度備災:飲用水(每人每天3公升×3–7天)、常備藥與處方、簡易食物、頭燈電池、行動電源、哨子與多功能工具、保暖/雨具、個人證件備份與少量現金。
— 情資與動線:下載當地政府的防災地圖與預警App,標示最近的高地/避難所/垂直避難建築;規劃日夜兩套撤離路線與家族會合點。
— 演練與共助:用10分鐘做「地震Drop, Cover, Hold」與海嘯「遠離海岸線、向高處移動」的家庭演練;記錄鄰里中老弱與需要協助者。
— 心理與資訊衛生:設定每天固定時段查證消息(避免沉浸恐慌流言);睡前不灌輸負面內容,維持覺察與睡眠品質。
該不該取消日本行?
若行程落在7–8月的太平洋側臨海區,你可:
- 預留彈性(可改期/可轉點),選擇內陸或高地住宿;
- 旅平險與不便險買好,保單覆蓋「天災/延誤/取消」。
-
到當地後先做「就地防災偵察」:最近高地、最近避難所、最快到達的步行路線。
旅行可以進行,但把「準備」做在前面。
總結
「7月5日」是預知夢?陰謀論?還是集體焦慮的投射?答案或許仍未定。但不確定性從來不是恐慌的理由,而是準備的理由。把它當成一次集體防災演練:檢查物資、排練動線、維持清醒與善意。即使什麼都沒發生,你也因此擁有了更穩固的生活韌性;如果真的發生了,你已比多數人更冷靜、更安全。這,才是面對「預言」最成熟的方式。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5j0RUXDQc
Youtube專欄:地球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