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十堂課:文森托爾曼的瀕死之旅,如何回答「我為何在地球」?
在追問「生命的意義」時,許多人在名利與成就之外仍感空虛。美國男子文森.托爾曼(Vincent Tolman)在一次中毒身亡、又被救回的瀕死經驗中,聲稱進入「天堂」,並由指導靈德雷克陪伴,帶回「十堂課」。這段旅程,提供了一個關於「為何出生在地球、該如何活」的完整框架。
事件緣起:一場誤服濃縮保健品的意外
2003年,文森與友人誤將未稀釋的濃縮保健品當一般劑量服用,他在餐廳洗手間倒地,45分鐘後被發現,救護人員確認無生命跡象並裝袋。此時他描述自己「出體」觀察全景,能感知眾人的念頭與情緒;在一位菜鳥救護員突發的「直覺」下再次檢查頸動脈,啟動急救,他被搶回生命,但醫院判定腦死、持續昏迷。
遇見指導靈:被無條件之愛「修復」
在靈界,他見到一位滿溢慈愛、白髮白鬍的男子「德雷克」。德雷克不是「神」,但像導師,帶他審視一生:先看見所有傷人之事與連鎖影響,羞愧覆頂;隨即看見自己所有助人之事,空洞被「無條件之愛」填滿與療癒。為了回「家」(高能量的故鄉),他得先「升頻」——於是開始了「十堂課」。
天堂十堂課(精要)
- 找回真我:剝去角色與標籤,回到單一、誠懇、可成長的核心自我。
- 地球是學校,不是法庭:目的在學習與成長,而非審判與定罪。
- 學會愛每一個生命:不分別、不設條件的慈愛,超越情感好惡。
- 傾聽內在聲音:直覺是神聖對話的管道,需「停下來」等待回應。
- 與科技建立健康關係:科技是放大器,能成就也能傷害,要負責任地使用。
- 放下偏見:討厭「帶偏見的人」本身也是偏見;以愛翻轉刻板印象。
- 思想具有創造力:念頭→習慣→性格→命運;先管好「想什麼」。
- 遠離負面輸入:特別是入睡前/甦醒後30分鐘的資訊飲食。
- 邪惡的必要性:對比讓我們能學習「選擇善」,沒有對立便無成長。
- 萬有一體:傷人即傷己、傷神;善念與惡念皆以「三倍」回向自身。
回歸人間:驗證與改變
甦醒後,他一度重度抑鬱,只想回「家」。某次看到家族黑白舊照,照片中的人竟與靈界導師同貌、同家族姓氏(但名為查爾斯),他因而確信經驗真實,開始公開分享。他也描述了「更美好未來的城巿」將由選擇愛與光的人群建造,而恐懼會分流出另一條道路。
他對未來的觀察:分岔路上的選擇
在愛與恐懼之間,人群會出現分離:多數人為了「安全感」走向恐懼;也有人選擇愛、誠實與內在自由,成為光的共同體。他相信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見到雛形。
這段故事給我們的行動版指引
- 每日「回真我」三問:我現在的反應,來自角色期待,還是核心價值?
- 守護「頭尾各30分鐘」:起床與入睡的黃金時段,只餵養高品質的輸入(祈禱/靜心/感恩/閱讀)。
- 把愛具體化:對一位你本能排斥的人,做一件善意而不求回報的小事。
- 思想衛生:為反覆出現的負面念頭寫下替代句(例:把「我不行」改為「我在學習,我越做越好」)。
- 科技界線:為社群與新聞設定每日總量與宵禁,將「被動滑動」改為「主動選擇」。
- 以行為選邊站:恐懼讓我們收縮,愛促成連結;每天做一件擴展行動(道歉、感謝、幫助、創作)。
總結
「生命的意義」或許並非外求的答案,而是在地球這所高難度學校中,讓真我成長、學習愛、做出善的選擇。文森托爾曼的瀕死經驗與「十堂課」,提供了一條回家的路徑:當我們以無條件之愛、誠信與真實對待自己與他人,恐懼的牢籠自然鬆動,人生便一步步朝向那個更明亮的座標。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elfwnPGo4k
Youtube專欄:地球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