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最強十大武器公開:核彈僅排第六 第一名堪稱「末日製造者」 一枚足以奪走兩千萬條生命
北韓的「鋼鐵夢」:從貧困到極致軍事力量
在世界地圖上,北韓是一個面積不大的國家,
卻以令人難以置信的軍事力量佔據全球輿論的焦點。
從地面到天空、從化武到核彈,
北韓以「再窮不能窮軍事」為信條,
打造出一套震懾世界的武器體系。
今天,《世界之最TOP》帶你盤點——
北韓最強的十種武器,
看看這個被稱為「軍事奇蹟」的國度,
如何以極限的資源,造出足以改變戰局的殺器。
第十名 天馬號坦克:從山寨到自立的鋼鐵戰馬
「天馬號」這名字聽起來浪漫,但背後是血汗與挫敗。
上世紀70年代,北韓以蘇聯T-62坦克為藍本,
試圖研發自製主戰坦克。
然而技術受限,初代「天馬76」被外界譏為「會冒煙的鐵棺材」,
出口至伊朗後故障頻發,幾乎被當廢鐵處理。
北韓並未放棄,經歷多年改良後,
1992年「天馬92」正式亮相閱兵場。
它搭載750匹柴油引擎與14.5毫米KPV重機槍,
防護力大幅提升,終於能在戰場上「跑得動」。
儘管與南韓K1坦克相比仍有差距,
但天馬號象徵北韓「自給自足」的軍事決心,
在封鎖下仍打造出自己的裝甲力量。
第九名 VX神經毒劑:比核彈更陰狠的「窮人核武」
2017年,吉隆坡機場的一幕震驚全球——
金正恩同父異母兄長金正男被兩名女子輕觸後喪命,
元兇正是VX神經毒劑。
這種無色無味的化學武器,僅需一滴即可致死,
毒性是沙林毒氣的一百倍,
能附著在物體表面數天仍具殺傷力。
它已被聯合國列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但北韓至今拒絕簽署《禁止化學武器公約》。
據估計,北韓擁有高達5000噸化武儲備,
一旦開戰,短時間即可製造出毀滅性的攻擊力量。
VX的存在,使北韓被譽為「東亞火藥庫」中最危險的一角。
第八名 KN-25多管火箭炮:火力洪流,覆蓋半個南韓
自2019年公開亮相以來,
KN-25就以600毫米超大口徑與380公里射程震撼軍界。
每枚火箭重達3噸、長8米,
足以從平壤直擊首爾。
它能在幾分鐘內連續齊射多枚導彈,
在密集火力下讓敵方防線瞬間崩潰。
更恐怖的是,KN-25可搭載核彈頭,
從戰術武器一躍成為戰略威懾工具。
KN-25不僅是北韓的「戰場主炮」,
更是象徵其火力自主化的標誌——
一種「以密集火力壓制科技差距」的戰爭哲學。
第七名 米格-29戰機:從天空象徵到宣傳利器
北韓空軍的門面,仍是那款來自蘇聯的米格-29。
這架在1980年代被譽為可匹敵美軍F-16的戰機,
如今在全球多數國家早已退役,
但在北韓卻依然被奉為「國之驕傲」。
北韓擁有約30架米格-29,
儘管燃料與零件短缺導致訓練飛行極少,
但在閱兵與宣傳片中,它總是「高調出鏡」。
對北韓而言,米格-29早已不只是戰鬥機,
而是一種政治象徵——
宣告「我們仍有制空力量」。
第六名 KN-23導彈:北韓「核牌」登上俄烏戰場
KN-23短程彈道導彈,是北韓軍火出口的明星。
2024年,它被證實出現在俄烏戰場上,
導彈殘骸上清晰可見韓文字樣。
KN-23射程320公里,
彈頭重達4.5噸,精度可達數米級。
這意味著,它不僅能打得遠,還能打得準。
它同時可搭載核彈頭,
讓這款「短程導彈」具備戰略級殺傷力。
外界普遍認為,北韓研發KN-23,
是為了對抗南韓的「玄武五號」。
但金正恩曾強調:「我們的武器,不在重,而在準。」
如今,KN-23已成為國際軍事博弈中的新棋子。
第五名 古山170毫米自走炮:仍能威脅首爾的老巨獸
1978年,美韓情報首次在古山地區發現這款巨炮——
古山170毫米自走炮。
它重達40噸,射程可達60公里,
在當時堪稱火炮界的「遠射之王」。
缺點也明顯:笨重、緩慢、操作繁瑣。
每次裝彈需六名炮兵,發射間隔長達五分鐘。
但它依然能在短時間內向首爾傾瀉密集火力,
在心理層面構成極大威懾。
如今,古山自走炮的戰術價值已逐漸退場,
但它仍在閱兵中出現,
成為北韓「老派軍威」的象徵。
第四名 羅津級巡防艦:用焊槍維持威嚴的海上戰士
排水量約1500噸的羅津級巡防艦,
堪稱北韓海軍的代表作。
自1970年代服役至今,經歷多次改裝仍堅持服役。
最新版本配備「金星三型」反艦導彈與防空系統,
導彈數量由2枚增至8枚,射程倍增。
但艦上仍保留老式25毫米機炮,
整體戰力猶如「舊骨換新皮」。
雖說這艘艦艇多數時間都停靠港口,
但它的存在,是北韓傳達「我們仍有海上牙齒」的政治象徵。
第三名 火星12導彈:讓關島戒備的洲際威脅
2017年,北韓首次公開「火星12」中遠程彈道導彈。
短短30分鐘飛行787公里、爬升至2111公里高空,
成功模擬長程彈道飛行。
北韓隨即宣稱:火星12能攜帶核彈頭,
覆蓋美軍太平洋基地——關島。
其機動發射車可快速轉移、即時發射,
讓敵方難以預測攻擊來源。
這次試射意味著北韓的導彈威脅
已從區域層級升級為全球關注焦點。
第二名 新浦級潛艇:海底暗影中的核威懾
「新浦級」是北韓第一代彈道導彈潛艇,
長65米、排水量1800噸,
可搭載兩枚「北極星一號」潛射彈道導彈。
2016年,北韓從新浦海域成功發射潛射導彈,
飛行500公里直落日本海,震驚國際。
這意味著北韓正式具備二次核打擊能力——
即使本土遭攻擊,仍能從海底報復。
若未來潛艇隱蔽性與射程提升,
東亞海域的安全局勢將更加緊繃。
第一名 火星18洲際導彈:北韓的末日製造者
火星18——北韓目前最具毀滅性的武器。
射程高達1萬5000公里,可直擊美國本土。
單枚導彈可攜帶6顆氫彈,
總當量達150萬噸TNT,是廣島原子彈的百倍。
這款導彈採用固體燃料技術,
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發射準備,
使敵方偵察幾乎無從防範。
它的出現,意味著北韓真正具備「全球核打擊」能力。
一旦發動攻擊,
足以摧毀紐約、首爾或東京,
造成兩千萬人死亡的末日場景。
它不僅是武器,更是北韓與世界對話的「籌碼」。
結語:恐懼與自信交織的國度
從天馬坦克到火星18導彈,
北韓的軍事力量既令人震驚,也令人不安。
它用有限的資源造出極限的武器,
同時也讓世界陷入新的安全焦慮。
對北韓而言,這是「生存的保險」。
對世界而言,則是「秩序的不確定」。
當一個國家以武力維繫安全,
最強大的武器,也許不在於毀滅,
而在於讓所有人不敢忽視。
YouTube專欄名稱:世界之最TOP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mXTcCOs6iw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