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臭的十種食物:鯡魚罐頭奪冠,臭豆腐僅排第十

食物的氣味,往往是人們對美味的第一印象。
然而,這個世界上有一些料理,光是聞到就足以讓人落荒而逃。
根據日本發酵學權威小泉武夫的研究,不少食物因為特殊微生物作用產生強烈異味,卻被視為營養豐富、極具文化價值的珍品。
今天,《世界之最TOP》就帶你一起聞(誤)一聞——
全世界最臭的十種食物。

第十名 臭豆腐——人間惡臭與美味的邊界

臭氣指數:420

在所有讓人又愛又恨的食物中,臭豆腐絕對榜上有名。
它的氣味像是公共廁所混合腐海與酸襪子,但味道卻出奇地誘人。
據說,清朝康熙年間安徽豆腐商王致和因豆腐滯銷,意外讓豆腐在罐中發酵產生惡臭,沒想到入口竟極鮮。
臭味主要來自發酵過程中蛋白質分解產生的胺類與硫化物,這些「屍臭分子」造就了它的獨特魅力。

正宗臭豆腐發酵能促進腸道健康,富含B族維生素;
但也有黑心商販曾以糞水加速發酵——
2008年深圳查獲上百家非法工廠,用排泄物製造速成臭豆腐。
可見,「臭得恰到好處」是門藝術,也是一道底線。

第九名 日式腌蘿蔔(澤庵)——可愛外表下的地獄氣息

臭氣指數:430

在日本便當與壽司中常見的黃色小菜,其實臭名遠播。
長時間發酵的澤庵,會釋放出硫化物與拉法沙丁氣體,聞起來如臭油噴霧。
英國探險家伊莎貝拉‧伯德在19世紀遊日時寫道:
「當有人吃這種食物時,你不可能待在同一間屋子裡。」

然而,澤庵在日本卻象徵禮儀與吉祥,吃幾片都有講究。
營養上,澤庵富含γ-氨基丁酸,有助降壓與改善睡眠。
在日本人的餐桌上,這股刺鼻氣味竟成為一種家的味道。

第八名 日本臭魚乾——海上流放地的發酵傳奇

臭氣指數:447

起源於東京外海的伊豆群島,這種魚乾在發酵前就已臭氣沖天。
由於古時鹽被幕府嚴控,島民反覆使用同一缸海水腌魚,
數百年後,那缸「祖傳鹹水」成了帶有氨基酸與乳酸菌的深棕色惡臭液體——臭魚汁。
魚肉經此浸泡後風乾,臭得驚人卻營養極高,
甚至曾被當作藥物使用、塗抹傷口或飲用以治病。

如今臭魚乾仍在當地生產,
新島、三宅島各有不同風味,
而那股滲入靈魂的臭味,已成為伊豆島民的文化印記。

第七名 納豆——日本人的長壽惡夢

臭氣指數:452

納豆的味道像臭襪泡豆漿、黏稠拉絲,卻被視為長壽靈藥。
它靠稻草上的枯草芽孢桿菌自然發酵,釋放氨氣與氨基酸,
聞著像生化武器,吃起來卻富含維生素K2與益生菌。

日本人每天早餐一盒納豆,被認為可降低中風風險。
但它的菌株太頑強,以至於味噌、清酒工廠員工都被禁止食用,
以免納豆菌混入生產線造成整批報廢。
一口納豆,可能救命,也可能毀了整桶清酒。

第六名 鮒壽司——從湖中魚變身發酵怪物

臭氣指數:486

源於滋賀縣琵琶湖的古老壽司。
製作方法是將懷卵鯽魚鹽漬數月,再與鹽飯密封發酵長達兩年。
最終成品味如腐魚混藍紋奶酪與泥土。
據傳戰國大名織田信長曾因誤食鮒壽司而大怒,導致與明智光秀決裂。

雖然傳說存疑,但它確實臭名遠播。
如今鮒壽司仍被視為高級料理,一口價格高達數百港元,
而那刺鼻氣味,早已成為日本發酵文化的象徵。

第五名 烤臭魚乾——臭氣翻倍的地獄香氣

臭氣指數:1267

當臭魚乾上炭火,阿摩尼亞與蛋白質焦化氣體混合成「二次攻擊」。
它的氣味能滲進衣服與窗簾,甚至引發鄰里報警。
但老饕們卻深信:越臭越鮮。
烤過的臭魚乾鹹香濃郁、回甘持久,搭配燒酒堪稱極樂。
有人形容:「它聞著像地獄,吃起來卻像天堂。」

第四名 腌海雀(Kiviak)——北極圈的生存惡臭

臭氣指數:1370

格陵蘭因紐特人的傳統料理。
做法令人震驚——將數百隻完整海雀塞入海豹腹中,
不拔毛、不清洗,埋入冰土中發酵數月。
食用時直接吸吮鳥體內的發酵湯汁。

這股腐臭混雜海魚腥與屍氣,被形容為「打開墳墓的味道」。
但在極地嚴寒下,這是因紐特人保存營養與維生素的智慧。
對他們而言,腌海雀不是噁心,而是生命的延續。

第三名 Époisses芝士——法國的地獄罐頭

臭氣指數:1870

來自法國勃艮第的Époisses de Bourgogne芝士,
因強烈氣味被多國航空公司禁止攜帶登機。
它在密封罐中持續發酵,膨脹變形,開罐瞬間臭氣如火山爆發。
儘管聞起來像化學廢水,但入口卻奶香濃厚、鹹酸交融。
美食家形容:「這是邪惡又誘惑的味道。」

第二名 韓國紅魚塊(홍어)——尿味滲骨的魚王

臭氣指數:6230

全羅道特產紅魚塊,由**發酵鰩魚(Skate)**製成。
這種魚無膀胱,尿素經皮膚滲透全身,發酵後化為氨氣。
因此它散發出強烈「廁所味」,
卻被當地人視為宴席上的尊貴料理。
韓國人常以「紅魚三合」——紅魚、泡菜、五花肉一起食用,以肉香掩臭。
若單吃紅魚片,那股氨氣直衝腦門,足以讓勇者落淚。

第一名 瑞典鯡魚罐頭(Surströmming)——嗅覺地獄的王者

臭氣指數:8070

全球公認最臭的食物。
16世紀瑞典因缺鹽,漁民以少量鹽腌鯡魚,使其在罐中自然發酵,
細菌分解魚肉釋放出硫化氫、丁酸與乙酸——
一開罐即能聞到「死亡氣息」。

1980年代德國曾有房客因開罐臭整棟樓被逐出,
多國航空公司甚至明令禁止攜帶登機。
儘管如此,瑞典人每年仍舉辦「臭鯡魚節」,
視其為傳統與榮耀的象徵。
在影片平台上,「鯡魚罐頭挑戰」已成全球現象——
大多挑戰者打開罐頭即嘔,但仍有人前赴後繼。

這股比糞便更強二十倍的氣味,不只是味覺挑戰,
更是人類文化對「臭」的極限定義。

結語:當臭成為一種文化

從亞洲的臭豆腐、納豆,到北歐的鯡魚罐頭,
人類在「發酵」這門學問上,走出了從生理反感到精神信仰的奇妙路徑。
臭,代表腐敗,也象徵重生。
這些食物提醒我們——
真正的美味,往往藏在最難以忍受的味道之下。

YouTube專欄名稱:世界之最TOP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FhLh9X0Gkgs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