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踐王陽明心學:兩步法在「事上」煉出強大內心
核心命題
· 病根:一顆向外求的心(把幸福與答案交給外界)
· 轉向:由外求轉為向內求——回到本心本性
· 總綱:心即理、致良知——理不在物外,良知自足於吾心
兩個關鍵故事(為何要向內)
· 守仁格竹(少時):對竹子「格物」七晝夜,一無所獲且病倒——外求之路走不通。
· 龍場悟道(逆境):被貶絕境、夜半驟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核心觀念速記
· 良知:心之本體,如鏡自明,能當下照見是非善惡。
· 向內求:不再把價值感與安穩感外包給學歷、職位、評價,而是回到能自生智慧與力量的本心。
實踐兩步法
步驟一:靜時存養(擦鏡子)
目的:沉澱私慾與雜念,讓良知之光透出。
可操作法:
1. 每日短坐:5–15 分鐘即可
o 姿勢隨宜,閉目觀息,不控不逐,只看念起念滅。
2. 三回收心(日間微練)
o 早:起床後 1 分鐘,覺察今天最易被牽引的情緒/欲望。
o 午:工作中 1 分鐘,覺察此刻身心狀態是否緊、急、貪。
o 夜:睡前 1 分鐘,回看今日有無違心之處。
3. 一念歸本:任何時刻心亂,即默念「我此念出於良知乎?」讓心回到覺照位。
成效指標:分心時間縮短、情緒起伏幅度變小、當下分辨是非更快。
步驟二:事上磨練(在事中成其德)
目的:在真實境遇裡驗證、打磨、長養良知;「刀在石上磨,心在事上煉」。
三段用功:
1. 事前問心(立意)
o 這件事,我的起心是公是私?是否合於仁義與本分?
2. 事中照管(持守)
o 覺察三個陷阱:急(求速功)、怒(爭對錯)、貪(圖自利)。
o 一旦落坑,立刻「停一息—看一念—換一法」。
3. 事後省察(改過)
o 哪一步違心?若重來,我的「良知解」怎麼做?明日實踐一處微改。
把萬事當道場的四個場景模板:
· 職場決策:是否利己損公?是否尊重事實與專業?先立公心,再擇善法。
· 衝突溝通:先安人心(聽見對方之不安),再明是非(就事不就人)。
· 家庭關係:以關係為先、以真誠為底;少辯解、多承擔。
· 自我管理:面對拖延/沉迷,問「此念是否傷本心?」立刻做一件對的最小行動(Two-Minute Rule)。
每日功課(7×7 日精進表)
· 早課:短坐 10 分鐘;寫下一句「今日公心」。
· 日間:完成 1 件最小對的事(再小也做、做就記)。
· 夜省:三問——
1. 今日何處違心?
2. 今日何處合心?
3. 明日一處可改進之微行?
常見誤區與對治
· 把靜坐當逃避 → 對治:坐後必接「一件小實事」。
· 只講道理不下工夫 → 對治:每次討論後,落到「誰在什麼時候做什麼」。
· 求速求奇 → 對治:如種樹,「培灌在人,生長在樹」;貴在日久功深。
王陽明式金句(行前自省)
·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 「致良知:知而必行,行而驗知。」
·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一句話總結
先在靜中「存養」讓心明,再在事上「磨練」令德成;不把遙控器交給外界,良知自能生萬法。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YA4os3XLA
YouTube專欄:燊赫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