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走到盡頭,遇見《易經》:量子糾纏與陰陽的驚人同調(香港讀者版)

從對撞機到蓍草:兩條路,一個答案

當代物理學家以巨額經費和尖端儀器追索宇宙奧祕;三千年前的先賢以蓍草推演天地規律。影片主張,兩條看似平行的路,最終指向同一個核心:陰陽的對立統一。於是,「量子糾纏」與「一陰一陽之謂道」在跨越時空後,竟呈現出令人訝異的呼應。

量子糾纏的直覺圖像

以「左右手套」作比喻:兩副手套分置於遙遠處,觀測此處為左,彼方必為右。關鍵不在常識式的配對,而在量子層面的「疊加—坍縮—同時性」:觀測一端的瞬間,另一端的狀態亦被確定。這種超越直覺的聯動,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後經實驗不斷驗證其真實性。

陰陽視角下的「零距」世界

《繫辭》言「一陰一陽之謂道」。在此框架中,萬物本為一體的不同顯現,彼此內在相屬,如太極圖中黑白互含的「魚眼」。影片據此指出:若兩端原不分離,則無需信息在時空中傳遞,所謂「超距」其實是「零距」——在更深的層次裡,它們始終同在。

由內而求的知識論:古人如何「讀取」宇宙

影片強調古人非以儀器而以「內觀」接近本體:靜定、觀照,使心識接通更深的「集體潛意識」或「藏識」。因此,《易經》不是發明,而是發現;不是算命書,而是宇宙運行的說明書。以近現代學者的講學逸事為例,呈現「知識化為生命狀態」的可能。

把宏觀糾纏落地:兩把生活的鑰匙

一、立心:確立陽位
在順逆高低各境中安頓一顆不移之心——逆境如「潛龍勿用」蓄勢,得志則警惕「亢龍有悔」。心的狀態,決定與何種人事物「同頻糾纏」。

二、觀像:辨識陰象
身邊的人、事、夢與細微身體訊號皆為「像」,是宇宙回信的界面。頻頻不順,或是內在能量渾濁的提醒。能於「像」中觀己,便能調頻校準,化散混亂。

給香港讀者的行動提案

都市靜心的三步練習

1. 以呼吸收心:日常通勤、排隊片刻,閉目或半閉目,輕覺氣息出入,不評判、不控制。

2. 以「中」化情緒:遇憤怒或狂喜,先停、再看,讓情緒如雲來去;不壓抑、不放縱。

3. 以「像」自檢:當生活訊號反覆卡頓,寫下一則「當日三像」,對照自己的思路與情緒,尋其失衡點。

職場與學習的易學視角
— 規劃:把重要決策拆成「陰」(未顯化的可能)與「陽」(已確定的資源),以最小成本試錯,讓「陰」坍縮為「陽」。
— 溝通:剛柔並用;堅定目標(陽)同時預留彈性(陰),以動態平衡換取長期協作紅利。
— 轉化:把挫折視為「像」,問自己:我正被哪一個「執念頻率」牽引?從「缺」轉向「足」,從抱怨轉為感恩,調頻先行於結果。

回到太極的起點

當「量子糾纏」與「陰陽互含」交疊時,影片提出的核心並非神秘化,而是指向一種可實踐的生活技術:從立心到觀像,從對立到圓融,讓個體與環境形成清晰而正向的共振。科學以儀器抵近真相,《易經》以修養通達本體;兩者殊途同歸,最終都指向一個簡單而不易的路向——先把心安好,世界自然回應。

YouTube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D6nuQL3eMk
YouTube專欄:燊赫國學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