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先於物質:從「微處理器之父」法金,看科學與心靈的和解

在談意識時,多數人靠宗教、修行向內探;多數科學家則把意識歸入神經科學,用數學與實驗尋答案。美國物理學家、工程師與企業家費德里科·法金卻直言:這條路走偏了——因為「數學是由意識創造的,不是意識由數學產生的」。若起點放錯,再精密的方程也只會繞圈。

科學的盲點:用更小的框,裝不下更大的心

法金批評,以唯物論要去解釋意識與自由意志,本身就自我矛盾:沒有意識的東西,如何生成意識?當科學被等同於權威與權力,知識反而成了新的限制,使人遠離了最初在乎的「經驗本身」。

法金其人:從晶片傳奇到內在追問

他曾參與世界首顆商用微處理器的設計,之後領導多代晶片開發,也把觸控技術帶進日常;身兼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與作者,獲頒美國國家技術與創新獎章。功成名就之後,他卻在太浩湖的一次假期裡,清楚感到內在的空洞——這成了他轉身研究意識的起點。

一次決定性的體驗:觀者與被觀者合一

某個夜晚,他在胸口體驗到如泉湧般的光與能量,化為瀟瀟星芒,熱與喜悅充滿全身;更震撼的是,「意識同時在身內也在身外」:他既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這讓他放下「意識源自物質」的舊信念,開始用第一人稱的冥想與長年實證來探尋心的本質。

「場」的視角:粒子不是球,是狀態

在他的框架裡,萬物首先是一個「場」,我們同時是觀者、被觀者與行動者。時間與空間不是場的容器,反而是「存在於場之中」。就像量子物理所示:粒子是場的狀態,不能從場剝離——如同無法把單一波浪從整片海帶走。若把粒子當小球,就註定看不懂生命的運作。

細胞與整體:每一部分,都藏著全部

人體由細胞構成,細胞又由「場態」的粒子構成;因此,每個細胞都攜帶接近整體的潛在信息,能呼應整體而改變自己。這種「部分蘊含整體」的觀點,也能直覺解釋為何會出現類似表觀遺傳或器官移植後的性情變化——因為連結從未斷裂。

古典與量子古典:意義不在比特,在感知

古典資訊(如電腦01)可複製,但量子位元在未測量前處於疊加,結果取決於「被觀測」。在法金的詮釋裡,意識與自由意志參與了這個選擇;而「意義」屬於量子資訊的層次,無法用僅處理比特的機制還原。外在世界給的是數據,內在世界給的是「含義」。

競爭或合作:進化的真正方向

他不再認同「弱肉強食」的單一路徑。當個體知道「我是誰」——是更大整體中的一個場,真正的生存策略就從對外競爭,轉為與他者協作、與自我精進。競爭若有必要,只在「讓今天的自己勝過昨天的自己」。

AI的邊界:演算法強,創造力更強

身為深諳計算本質的技術領袖,法金並不拒AI——它能極大提升效率,但他斷言AI無法超越人類:真正的創造力是「非演算法的」,點子即便由模型生成,取捨與成形仍需人的覺知與判斷。意識不是計算量的外推,而是另一個維度。

一條可能的匯流路:科學與心靈互證

他主張把科學與內在經驗接軌——發展能描述「感知與含義」的新數學與新物理,把人類第一人稱的覺察納入可討論的對象。物理學或許能給出「如何進入內在」的切口;而真正的內在品質,終究要靠每個人的體驗來印證。

給現代人的幾點提醒

  • 先於方法的是立場:把意識視為根本,不是副產品。
  • 先於知識的是經驗:去練習觀照、冥想或靜心,讓第一人稱資料出現。
  • 先於效率的是意義:AI能加速,但方向仍須由你決定。
  • 先於競爭的是合作:把自己當作更大整體的節點,放大共好。

總結

法金的訊息很簡單卻顛覆:意識不是物質的副作用,而是萬有的底色;我們不是被動的機器,而是能感、能選、能創的新型存在。當科學願意向內在世界打開一扇窗,當修行願意與嚴謹思辨握手,意識之謎或許不再是無解的悖論,而會成為我們看清「我是誰、世界是什麼」的共同門徑。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WsRQnlW0tE

Youtube專欄:地球旅館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