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科學家楊定一寫給亂世的另一種活法
在人人彼此緊繃、天災人禍頻仍的此刻,《奇蹟》不是勵志口號,而是一位醫師、科學家、企業家把親身所見與體悟攤在陽光下,邀請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待生命與世界。
引言
楊定一出生台灣、成長於巴西,13歲獲耶魯錄取,先後取得巴西利亞大學醫學背景與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生化博士、威爾康乃爾醫學博士;長庚生技、美國 InterPlus Group 董事長,亦曾被視為諾貝爾獎熱門。以他的身分,完全不必冒著質疑與非議去出版一本談靈性的書;然而他看見現代人陷於無明與恐懼,決定寫下《奇蹟》,把「科學之外的經驗」如實說出。
出生即是第一個奇蹟
過期妊娠的平安降生
1958 年,他足月後仍在母體多待六週,胎盤鈣化、體重近 4000 克——以今日醫療多半會催生或剖腹。能平安出生,成了他對父母與生命長久的感恩起點。
童年的「看見」:光、音與合一
看見人體輝光與自然回應
自有記憶以來,他能見人與物的光,顏色與情緒相應;動植物對善惡之氣的敏感,也在他眼前一目了然。
胸口的「太陽」與天國之樂
靜下來時,胸口有如陽光擴展的明亮與溫度,意識彷彿飄起;夜裡常聽見人間未聞之音,成年後他視之為「星球之聲」轉為可感的音樂。
教堂中的合一經驗
孩提時在祈禱中,他多次看見金白光的耶穌步近、按手,整個人被光充滿——他稱那是最自然的「與神合一」。
打破限制:從「飄起」到「學習開掛」
一次跳躍帶來的覺醒
八九歲與弟弟比高時,他竟直升至天花板下方,從此相信「限制多半是頭腦製造」。之後他一路跳級,13 歲考上大學,以「繞桌讀書」等非典型方法學習,知識真正成了他的。
時空與感官的再定義
面對四維時空理論,他直覺「更深的層面不止於此」,開始實驗跨感官感知——手放在書上不看字、卻能把握要旨。他體會訊息、能量、物質與意識皆是「螺旋場」,只要不被五官侷限,感知便可互通。
新世代的靈性徵兆:電藍小孩與水晶小孩
由外轉內、由內外整合
他指出自 1970 年前後出現大量「電藍小孩」(藍紫色光,敏銳、淡物慾、重內在),近 20 年又見「水晶小孩」(乳白或彩虹光,能跨感官創造)。在他看來,這是文明從物質轉向靈性,再走向內外整合的信號。
前世回溯:科學之外的證悟
催眠中的「前世自我」
一次回溯,他看見自己作為耶穌會修士、在戰亂年代保管典籍、從西班牙渡海至巴西的畫面;此後多個前世片段陸續浮現,甚至有「非地球生命」的經驗。他因此翻轉「生命只等於物質變化」的觀念,承認有更高的主導力。
科學與靈性的和解
知識不是自由,真理才是
在他看來,頭腦與既有知識常成為限制。這並非否定科學,而是相信「所有科學最終都能解釋靈性」,前提是我們先承認自身認知的邊界。
奇蹟的日常:別把最美的部分過濾掉
我們都經歷過,只是習慣合理化
巧合、直覺、難以用邏輯解釋的輕觸,多半被我們「過濾」以符合常識。可真正不理性的是,為了安全感而刪去生命最動人的部位。
一場命定的重逢:拉瑪那‧瑪哈希
紐約書店的淚
二十歲左右,他在書店聞到檀香,見到印度聖者拉瑪那‧瑪哈希的封面肖像,潰堤而泣,如同與久違的師者重逢。他稱那次是「無法言說的傳承」,也是覺醒之路的翻頁。
《奇蹟》給亂世的行動指南
- 把限制看成假設,不是定論:先問「若不被五官綁住,我還能怎麼理解?」
- 練習回到寧靜:在靜中感受「胸口的太陽」,讓心念與身體調頻。
- 承認與生命更大的連結:不急於否定難以解釋的經驗,轉而追問它帶來的善與成長。
- 看見新世代:以理解而非矯正對待敏銳的孩子,協助其內外整合。
- 讓知識服務自由:用科學的開放性,而非教條性,面對靈性與未知。
總結
《奇蹟》不是要你相信不可思議,而是提醒:在亂世裡,仍有一條從內在展開的明路。當我們暫緩頭腦的判斷、放下對常識的過度依賴,就會發現——童年曾經看見的光、心底不時響起的樂、那些無法合理化的偶遇,並非幻覺,而是生命在召喚你回家。願我們都敢於把最美的部分保留下來,於是苦難不再是結局,而是通往自由與合一的起點。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NqBbRdVjk
Youtube專欄:地球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