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的軌跡:楊定一的科學之路與靈性醒悟

在我們熟悉的「成功學」敘事之外,楊定一以科學家與修行者的雙重視角,記錄了他如何在學術高峰與一連串不可思議的體驗中,看見「心」才是一切現象的源頭。以下,以他自述的經歷為線索,整理其生命轉折與核心洞見。

引言

從耶魯提前錄取、21歲取得紐約洛克菲勒大學雙博士,到被視為諾貝爾獎熱門人選,楊定一的「外在」履歷耀眼;但真正改寫他世界觀的,是一次次靈性經驗:從母親的沉默之愛、父親的無條件善意,到在書店與禪宗典籍相遇、在自然中體會萬物相應。他由此一步步走向一條將科學理性與靈性洞見匯流的路。

童年的兩種老師:沉默之愛與無分別的善

母親少言卻以廚房裡的香氣傳遞愛,讓他學會在好與壞、急與緩之間冷靜以對;父親熱心而「傻氣」,總往好處想,最終與眾人和解相處。這份不加分別的善,甚至讓植物「靠近」與復甦。楊定一長大後才明白:這不是天真,而是一種修養——愛的頻率,本就能被萬物感受。

覺醒的開端:與老師在書頁重逢

二十歲左右,他在紐約書店看見印度聖者拉瑪那·馬哈希的著作,心底瞬間浮起「前世曾為其弟子」的熟悉感,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傳承在當下合一。這一刻啟動了他後續的修行旅程。

讀《六祖壇經》:世界在眼前碎裂又合一

首次通讀《壇經》,他淚流不止,彷彿靈魂出竅自上而下看著自己讀書;視野擴展至房屋、街道、月亮與宇宙,無數文明一閃而過。他體會到「萬象由心投射」,過去自以為堅實客觀的一切,原只是感官與念頭交織的幻相。這場衝擊讓他生起出家念、改素與閉關,修行正式展開。

療癒與信念:人本自具的自癒力

在巴西,他觀察到當地療癒師以被靈體附身與水晶輔助助人康復;回到工作場域,他也見證同事對著水晶專注祈禱後,頸部腫瘤迅速消退。楊定一的重點不在「誰」治好,而在人本自具的療癒潛能——當注意力高度集中,意識足以形塑身心的變化。

心流與無念:當「不思」成為最佳表現

童年在球場的心流片刻,他毫不費力地過人、射門得分——沒有設計動作,腦海一片寂靜卻勝似雷鳴。成年後他發現:無念的寧靜會形成一個「無威脅的場」,鳥、兔、松鼠、鹿、甚至鷹與浣熊都會靠近而彼此不攻。當頭腦不再隔離,愛便不再指向對象,而成為不分別的一體之愛。

萬物互攝:從痛感共鳴到全息理解

念頭漸息後,他能感應受傷犬隻的疼痛、旁人心緒的波動,甚至體察石頭緩慢的「呼吸」。他由此明白:意識使萬物互連,如同全息圖「一點即全」。動一點即牽全體,宇宙是張彼此勾連的網;既然整體無巧合,那麼「我能見此奇蹟」本身亦是奇蹟。

觀照者的位置:兩條意識軌道

他經歷「鏡中不識其人」的連番片刻——做事如常,卻不再被身分與境遇牽引;即便電腦當機丟失九十頁長文,也能無波重寫。他領會到:作為「觀照者」才是本位。人間是相對的投射軌道,受業力規律制約;另一條則是不生不滅的「一體」軌道。修行不是逃離人生,而是安住於不動的背景,讓相對在絕對的光下自現自化。

自然的兩面:莊嚴與摧毀同時成立

普吉島親歷海嘯之日,他看見野生動物先一步撤往山上、家畜多來不及逃,災難奪走近三十萬條生命。大自然能孕育,也能覆滅;事件的真實感極強,最易讓人「陷入」幻相。他練習在危機中留在中心,該做就做,不多追究加害者與受害者,只處理眼前因果的轉換,讓一切回到寧靜。

總結

從母親的沉默之愛、父親的無分別善,到經典與聖地的照面、自然與萬物的呼應,楊定一所謂「奇蹟」並非特技,而是當念頭止息、心回本源時,世界原有的互攝與清明自然顯現。外在的成功與風景仍可擁有,但真正的轉折來自:不再把自我安置在起伏的投射裡,而是安住於不生不滅的一體,讓行與覺再度合一。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回這份本然,生命自會以它的方式,回應、整合、與你相遇。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aUjen4kWY

Youtube專欄:地球旅館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