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出體的見證:達瑞斯·萊特的「可控臨終體驗」與十二層結構體

在許多瀕死(NDE)與出體(OBE)故事中,人們多在意外與突發狀況下被動進入非常態經驗;達瑞斯·萊特的案例卻顛覆常識——他自述能「隨意出體、隨意返回」,並於清醒狀態探索一個層層展開的「結構體宇宙」。以下,讓我們以較系統的方式整理他分享的關鍵觀點。

成長背景與啟蒙

萊特自幼生長於靈性氛圍濃厚的家庭,父親與叔叔是他的啟蒙導師;他能長時靜坐,孩提時便出現非自願的出體經驗。16歲後,頻率升高,他開始與「已逝親人」與「指導靈」互動,逐步學會有意識地主導出體。

出體與瀕死經驗:差異只在「可控」

在他看來,可控的出體與瀕死體驗僅差在「是否能主動進出」:

  • 夢境:意識清明度低(約25%),片段與易散。
  • 清醒夢:中度清明(約50–70%)。
  • 出體:高度清明(近100%),感知與觸覺「比現實更實」。
    他描述靈魂與身體由電磁場「固定」;睡眠、死亡或場強降低時,靈魂較易分離。

十二層「結構體」:頻率調諧的宇宙

萊特稱其所見之宇宙為結構體:一個環狀場域、分為十二層領域,以「調頻」進入。

  • 第一層:地球領域——獨有「轉世機制」。
  • 第二層:水之門——以「水」為介面,記憶滲透、訊息載體。
  • 第五層:天國——有「記錄館」「大教堂」等意象。
  • 第七層:天使界
  • 第九層:神界(彩虹橋/阿斯加德)」
  • 第十二層:出場點——可「走出結構體」,外觀全局。
    他並認為「12」的結構對應到傳統中的周期、DNA螺旋與脈輪象徵。

星門與原初語言:古文明的「有機科技」

萊特主張:古人以「原初語言(頻率語)」與建築音腔激發門戶——金字塔、星門等並非象徵,而是頻率工程

  • 以聲頻共振啟動場域,進行意識/身體的跨域轉移。
  • 古文明熟稔天文周期,將冬至、春分、夏至的日軌嵌入建築幾何。
    這些能力,是人類先天的「有機技術」,只因長期失用而沉睡。

記錄、回顧與任務:靈性的倫理維度

他在靈界經歷過「人生回顧」:沒有人評判你,但你會無法寬恕自己——因為在那裡你記起「自己本然的神聖」。因此,他的使命是:

  1. 告知靈魂不滅、家在彼岸;
  2. 無條件的愛、誠信、真實三高頻率自處;
  3. 透過愛來「校準」而非譴責——父母之愛可同時擁抱迷失與純淨,愛不等同縱容,但能喚醒。

恐懼、死亡與信念:創造現實的「起心動念」

在靈性世界裡,信念即現實生成器。恐懼的根是對死亡的誤解;若知靈魂不滅,恐懼牢籠自解。

  • 身體=載具:當我們活得真實,能量穩定,身體亦易達平衡。
  • 神即靈魂:每個人都是神性的延伸,從受害者位階退場,回到創造者。

大揭示與回家:集體進程的收束

萊特描述「靈魂大覺醒」是一個既定節點:控制系統瓦解、陰影浮現,只因光愈強、影愈大。最終是慶典——集體記起本然之光。他不以「模擬」稱呼世界,因為一切源自活生生的創造能量——無條件的愛;光出自黑暗,創造自虛空。

方法論的提示(實修面向)

  • 調頻:呼吸觀息心口區域覺察,穩定心率變異(HRV),擴張心域場。
  • 清明訓練:睡前設意、夢中自覺、醒來記錄,逐步提高清醒度。
  • 德行校準:以「愛、誠信、真實」檢視言行,日省日新。
  • 水的介面:臨水靜坐,觀念頭起滅,作為「第二層」的安全而溫和的感知練習。
    (以上為靈性修持的一般建議;請量力而行,並確保身心健康與作息規律。)

限度與謙卑:一隅之見,非唯一真相

萊特亦承認個人觀測或非全貌。正如經典所喻「一沙一世界」,人所見多是局部切面。保持開放、審慎與慈悲,是面對超常敘事的最佳態度。

總結

達瑞斯·萊特的故事,提供了一種「可控瀕死體驗」的路徑與宇宙圖譜:十二層結構體、星門與原初語言、人生回顧與三高頻率倫理。無論我們採信多少,它都在提醒——別把自己只當成被動的凡人。當我們以無條件的愛、誠信與真實活在當下,調頻自我、照亮他人,回家的路,其實就在腳下。

靈魂出體的見證:達瑞斯·萊特的「可控臨終體驗」與十二層結構體

在許多瀕死(NDE)與出體(OBE)故事中,人們多在意外與突發狀況下被動進入非常態經驗;達瑞斯·萊特的案例卻顛覆常識——他自述能「隨意出體、隨意返回」,並於清醒狀態探索一個層層展開的「結構體宇宙」。以下,讓我們以較系統的方式整理他分享的關鍵觀點。

成長背景與啟蒙

萊特自幼生長於靈性氛圍濃厚的家庭,父親與叔叔是他的啟蒙導師;他能長時靜坐,孩提時便出現非自願的出體經驗。16歲後,頻率升高,他開始與「已逝親人」與「指導靈」互動,逐步學會有意識地主導出體。

出體與瀕死經驗:差異只在「可控」

在他看來,可控的出體與瀕死體驗僅差在「是否能主動進出」:

  • 夢境:意識清明度低(約25%),片段與易散。
  • 清醒夢:中度清明(約50–70%)。
  • 出體:高度清明(近100%),感知與觸覺「比現實更實」。
    他描述靈魂與身體由電磁場「固定」;睡眠、死亡或場強降低時,靈魂較易分離。

十二層「結構體」:頻率調諧的宇宙

萊特稱其所見之宇宙為結構體:一個環狀場域、分為十二層領域,以「調頻」進入。

  • 第一層:地球領域——獨有「轉世機制」。
  • 第二層:水之門——以「水」為介面,記憶滲透、訊息載體。
  • 第五層:天國——有「記錄館」「大教堂」等意象。
  • 第七層:天使界
  • 第九層:神界(彩虹橋/阿斯加德)」
  • 第十二層:出場點——可「走出結構體」,外觀全局。
    他並認為「12」的結構對應到傳統中的周期、DNA螺旋與脈輪象徵。

星門與原初語言:古文明的「有機科技」

萊特主張:古人以「原初語言(頻率語)」與建築音腔激發門戶——金字塔、星門等並非象徵,而是頻率工程

  • 以聲頻共振啟動場域,進行意識/身體的跨域轉移。
  • 古文明熟稔天文周期,將冬至、春分、夏至的日軌嵌入建築幾何。
    這些能力,是人類先天的「有機技術」,只因長期失用而沉睡。

記錄、回顧與任務:靈性的倫理維度

他在靈界經歷過「人生回顧」:沒有人評判你,但你會無法寬恕自己——因為在那裡你記起「自己本然的神聖」。因此,他的使命是:

  1. 告知靈魂不滅、家在彼岸;
  2. 無條件的愛、誠信、真實三高頻率自處;
  3. 透過愛來「校準」而非譴責——父母之愛可同時擁抱迷失與純淨,愛不等同縱容,但能喚醒。

恐懼、死亡與信念:創造現實的「起心動念」

在靈性世界裡,信念即現實生成器。恐懼的根是對死亡的誤解;若知靈魂不滅,恐懼牢籠自解。

  • 身體=載具:當我們活得真實,能量穩定,身體亦易達平衡。
  • 神即靈魂:每個人都是神性的延伸,從受害者位階退場,回到創造者。

大揭示與回家:集體進程的收束

萊特描述「靈魂大覺醒」是一個既定節點:控制系統瓦解、陰影浮現,只因光愈強、影愈大。最終是慶典——集體記起本然之光。他不以「模擬」稱呼世界,因為一切源自活生生的創造能量——無條件的愛;光出自黑暗,創造自虛空。

方法論的提示(實修面向)

  • 調頻:呼吸觀息心口區域覺察,穩定心率變異(HRV),擴張心域場。
  • 清明訓練:睡前設意、夢中自覺、醒來記錄,逐步提高清醒度。
  • 德行校準:以「愛、誠信、真實」檢視言行,日省日新。
  • 水的介面:臨水靜坐,觀念頭起滅,作為「第二層」的安全而溫和的感知練習。
    (以上為靈性修持的一般建議;請量力而行,並確保身心健康與作息規律。)

限度與謙卑:一隅之見,非唯一真相

萊特亦承認個人觀測或非全貌。正如經典所喻「一沙一世界」,人所見多是局部切面。保持開放、審慎與慈悲,是面對超常敘事的最佳態度。

總結

達瑞斯·萊特的故事,提供了一種「可控瀕死體驗」的路徑與宇宙圖譜:十二層結構體、星門與原初語言、人生回顧與三高頻率倫理。無論我們採信多少,它都在提醒——別把自己只當成被動的凡人。當我們以無條件的愛、誠信與真實活在當下,調頻自我、照亮他人,回家的路,其實就在腳下。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bcgijXgkQ

Youtube專欄:地球旅館

 

返回網誌